古代文学论文模板(第2页)
本文共计260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首先,表现在对剧目题材的选择上,也就是“写什么”的理由。
题材的选择和把握是有高低雅俗之分的。选择,体现了作者视野的广度和视觉的敏感;把握,体现了作者深思的深度和关注的取向。元杂剧作家以他们的文人底蕴自然地就把目光更多地、主要地投向了历史、公案和爱情。
在元杂剧中,历史剧占了很大的比重,是其他题材的杂剧无法超越的。这是因为元代政治上对言论及著作的限制,直接在剧中评说当下是有风险的,于是剧作家们纷纷“以史为镜”,曲折巧妙的抒写自己心中的块垒。其次,是我国历史故事的丰富和繁盛,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容易进入剧本创作的目标区域。于是,剧作家们把历史典籍中的许多历史事件记录作为素材或依据改编成杂剧,一时戏台上帝王将相扮演出场,是古代人古代事,也是当下人当下情,由当下演员演绎历史风云,国家兴衰,英雄成败,阐述着我国传统的历史观念,警示当下,也期待未来。从历史文学中移植过来的杂剧,为杂剧的文学性内涵增加了沉甸甸的分量。
元杂剧中有许多优秀的历史剧,出现了《赵氏孤儿》《汉宫秋》《梧桐雨》《介子推》《单刀会》《黽池会》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像《赵氏孤儿》尚被国外推崇和移植,可见影响之大。
元杂剧中史籍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一是以史籍资料为本演绎剧情,一是以史事人物为形塑造舞台形象。
如纪君祥《赵氏孤儿》的剧情出自《史记》。义士程婴和公孙杵臼联手营救赵氏孤儿,公孙不惜牺牲自己性命,义重于山,程婴设计救孤,为图复仇,扬善攻讦,也是以义立命。杂剧《赵氏孤儿》根据这段史实这两位义士构建了跌宕起落的剧情,弘扬了中华民族千古不变的道义精神,而在这种精神里又离不开一种“血亲”基础的文化认同。元以前的民间演出或说话都未能表现这样的丰富和厚实。
再以关汉卿的《单刀会》为例。关汉卿的《单刀会》是演绎三国时期蜀之大将关羽为维护刘备为领袖的蜀国基业的利益,单刀赴会,以自己的孤胆勇气挫败了鲁肃等人的阴谋。关羽这个历史人物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有生动描述,说关羽结识刘备后,始终忠心耿耿地,“随其周旋,不避艰险”、“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这为关汉卿塑造、再现关羽的形象提供了视觉上的想象,为关羽的行为提供了内在的依据。关汉卿在《单刀会》中借别人的口描画了关羽一个具有盖世气概的英雄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