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肝药的临床应用及探讨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55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乎尚无确定性结论。
1 . 2 SAMe与病毒性肝炎引起胆汁淤积的病因众多,上述研究中也纳入了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也就是说,SAMe对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胆汁淤积可能有效。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国内学者比较了SAMe与传统中成药茵陈素在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并发肝细胞性黄疸中的疗效。其研究显示,SAMe能更加显著降低患者的胆红素、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水平。但该研究方法学存在一定缺陷,例如未说明随机方案的具体设计,未采用盲法,且对照组使用的中成药,其有效性尚不确定。另外,该研究主要是对一系列生化指标的评估,而对临床症状的评估较少。
近几年的一些研究显示,SAMe在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中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辅助药物,尽管其没有直接抗病毒的效应,但将其作为辅助治疗,可增加早期的病毒学应答,可改善病毒动力学,增加早期和持续病毒清除率。研究者认为,SAMe或许将成为有效的辅助药物应用于丙型肝炎的治疗中,但这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2 水飞蓟素
使用天然植物成分作为疾病的辅助治疗,并非中国特色。中药“保肝”在许多国家盛行。研究资料显示,在美国和欧洲,大约65%慢性肝病患者使用中草药制剂;在德国,水飞蓟素的年消费总额达到18亿美元。在众多的保肝中草药中,研究得最为深入的当属水飞蓟素。水飞蓟素从菊科药用植物水飞蓟中提取,主要成分有水飞蓟宾、异水飞蓟宾、水飞蓟宁和水飞蓟亭等黄酮类物质,其作为保肝药已经应用于临床几个世纪。
体外研究和动物实验探索了水飞蓟素的“保肝”机制。黄酮类物质可作为抗氧化剂,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组织中谷胱甘肽水平,抑制脂质过氧化。同时,可以刺激肝细胞再生,通过稳定细胞膜阻止肝毒性物质进入肝细胞,并能增加肝细胞蛋白的合成。研究显示,黄酮类药物可抑制白三烯的产生,这可能是水飞蓟素具有一定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的机制之一。2007年的1项研究显示,水飞蓟素在体外具有抗肝肿瘤细胞的特征;2010年的1项研究显示,水飞蓟素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均为HCV-RNA依赖的RNA 聚合酶抑制剂,暗示其可能具有抗丙型肝炎病毒的潜能。
水飞蓟素广泛应用于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如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等。人体环境毕竟与体外和动物体内环境不同,药物的有效性最终需要通过临床研究加以证实。2005年,研究者系统评价了水飞蓟素对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水飞蓟素或许能够降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转氨酶水平,但似乎并不能减少病毒载量或影响肝脏的组织学程度。另外1项Cochrane的系统评价纳入了13项随机研究,总计纳入915例酒精性肝病和(或)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对相关研究的方法学评价显示,相关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不高:只有23%的研究报道了足够的分配隐藏,只有46%的研究被认为实施了双盲。Meta分析显示,水飞蓟素和安慰剂或者空白对照相比,在死亡率(RR 0.78,95%CI 0.53~1.15)、肝脏疾病的并发症(RR 0.95,95%CI 0.83~1.09)以及肝脏组织学方面并无优势。对13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使用水飞蓟素,肝脏相关的死亡率显著降低(RR 0.50,95%CI 0.29~0.88),但对几个高质量研究进行的亚组分析显示并无此效应(RR0.57,95%CI 0.28~1.19)。此外,Meta 分析显示,使用水飞蓟素,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没有明显增加(RR 0.83,95%CI 0.46~1.50)。研究者认为,目前仍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支持水飞蓟素在上述疾病中的使用。之后更新的系统评价,结论并未改变。
研究者在接受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中开展了1项双盲的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纳入了50例ALL患儿,试验组在化疗同时接受口服水飞蓟素“保肝”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在化疗的第28天,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生化指标丙氨酸转移酶、天门冬氨酸转移酶、胆红素无显著差异,但在治疗第56天,试验组的丙氨酸转移酶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天门冬氨酸转移酶和胆红素并无显著差异。研究者指出:水飞蓟素似乎可减轻化疗药物相关的肝毒性。
中国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目前并没有明确什么情况需要给予保肝药物,对于丙氨酸转移酶显著升高或肝组织学提示明显炎症者,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可适当选用某些保肝药物,例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制剂、多不饱和卵磷脂制剂等。指南强调,保肝治疗只是辅助治疗,不能代替抗病毒治疗,不建议同时使用3种以上的保肝药物,以免加重肝脏负担。不同的是,在欧洲肝病学学会(EASL)及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以及其他国外众多机构颁布的指南中,均未提及保肝治疗。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际上仍无有效的抗肝纤维化的药物,也没有被广泛接受的,可限制肝细胞损伤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