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反思(第6页)
本文共计1453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生:孔已己之所以将自己的行为称为窃书而不是偷书,他想通过咬文嚼字,使没有文化的取笑者犯糊涂,不使自己那么难堪。
另一生补充:古人所说的窃书,一般不是指偷书,而是指私自看或悄悄读别人的书。我前几天看过这样一个材料,韩愈少年好学,但家贫没有书,乃求入集贤为书写吏,窃官书读之,昼夜不出。孔乙己所说的窃书,应当指这个。孔乙己之所以选择偷书,其实是想偷换概念以便事发后引经据典,将古今窃书混淆起来,掩饰自己不光彩的行为。
师:以上理由都非常充分,但孔已己真的是如此龌龊之人吗,偷了东西还想抵赖?我们再读课文。
生:其实孔已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惯偷,他的性格还是挺诚实的。因为书中写道: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个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已己的名字。但是他又不想干其他粗活,为了生存,只得偷些在他看来无伤大雅的笔墨纸砚。所以他还是蛮可怜的。
师:很好。孔已己还有其他好品行吗?
生:他将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小孩吃,说明他很善良。
生:他教我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说明他很热心。
师:确实,孔已己这个被社会凉薄的读书人,由于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沦为了一个多余人。他诚实却偷别人的书,他善良却好吃懒做,他热衷功名又麻木不仁。这样一个人,注定了被社会吃掉的命运。所以鲁迅对孔已己这个人物,既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那是慈父对不上进儿子的复杂感情。
三、反思
学生提的问题有时看似不着边际,然而加以引导,就成了燎原的星星之火。但是燎原不是天马行空,教师在引导时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是解读文本的根本。在新课程课堂上创新入魔是一种病态的课堂,不信请看由此而衍生出的诸如创造性阅读、补白式阅读、故事新编式阅读等新形式。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新课程课堂上,老师扇情鼓动,学生十八般武艺用将出来应和,语文课堂成了一调味瓶,语文课也在创新外衣的掩盖下被调成了音乐课、美术课、表演课、社会课,甚至法庭课,惟缺了语文这一味。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创新活动由于离开了文本而信马由缰,学生只能在一个肤浅的水平上滑行,失去了对语言进行涵泳和浸润的机会。
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教师为了达到创新效果,将《孔已己》课堂设计成道德法庭,孔已己为原告,丁举人为被告,控辩双方在丁举人是否是凶手的问题上纠缠不休,争得面红耳赤,学生扮演的法官觉得双方都有理而一筹莫展,最后灵机一动宣布本法官难断这个案子而草草收场。教师的这种脱离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味鼓励学生追求所谓的创新,是对文本的一种亵渎。于是乎,有的学生读《愚公移山》读出了愚公真愚,因为愚公不会灵活变通,不会采取科学方法;读《皇帝的新装》读出了两个骗子真聪明,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竟然畅通无阻,令人佩服;读《背影》读出了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爬站台属于违反交通规则。如此解读文本,还美其名曰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真叫人哭笑不得。其实,创新也好,拓展延伸也好,说到底,都必须源于文本,再回到文本。脱了文本的创新,创新有多远,离语文就有多远。
《孔乙己》教学反思(第6页)10
《孔乙己》是篇名篇,也是熟课,本预想在两节课内把内容处理完,上了一节课,发现预想的和实际授课情况差距甚大,讲完全篇,整整用了四节课时间,比原计划整整多了两课时。
原先在备课时,我是按小说的三要素着手进行设计的。上了一节课后,发现今年这一级学生大不同于往届,学生的接受能力、文学底蕴等差别较大。为此,我完全改变了教学模式。
我先从七年级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八年级学的《阿长与〈山海经〉》等入手,让学生在熟悉的'状态中对鲁迅有一个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又讲到《故乡》,再引到《孔乙己》。
学生对《孔乙己》的期待远远高于我最初的设计,对初中阶段鲁迅所有作品的回忆,使得学生对鲁迅的思想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学习本文就省事多了,虽然如此,前面的复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以致于学完整篇文章耗时四课时。


知识运筹与工业设计
浅析高校建筑工程力学课程教改实践论文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中的工程技术应用
空气污染的危害
测绘工程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
汽车尾气污染调查报告
浅谈银行保函
室内污染的主要来源分析-室内空气污染
有关防治汽车尾气污染的主要对策思考
中年段非连续性课堂教学探究的教育论文
关于提升农村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语文策略的教育理论论文
教育财政投入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浅谈突出战略地位发展基础教育
论专科体育系排球考评内容的改革
优点和缺点周记
影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要素和提升途径论文
谈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内容的特点
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论国有保险公司战略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