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教育类课程建构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及原则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44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5.个性化原则。长期以来,在传统知识观的影响下,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学带有强烈的权威主义痕迹,话语权被少数所谓的专家独占,学生很少拥有话语优势,学习过程表现为对文本课程的简单机械的接受和由外而内的强制。本来就只有少得可怜的几门课程,考完一门课程就算完成了一项学习任务,这使大学生们囿于一种占有式的学习而难以自拔,学习的唯一目标就是牢记所学过的知识以顺利地通过考试,学习的基本方式就是机械被动的接受和灌输,这就完全泯灭了大学生的个性。个性化原则要求大学生不是以理性推理和验证的方式进入教育文本,而是带着个体的经验、批判的眼光和丰富的情感展开理解和沟通,以期达到超越事实材料、拓展自己的视界,充分尊重大学生们的个性化见解,并把这种个性化见解视为学习的目的,而不仅仅是加深对问题理解的手段。这就要求教学不能一味追求统一的标准化答案,教师不能完全用事先预想的结果去框束学生,而应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尝试和体验,鼓励每一个学生自由地表达个性化的创意和遐想。只有对教育问题获得了个性化的理解,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研究”,也只有在求知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自我体验,才能算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创造性的迸发,真正提高教师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威廉·冯·洪堡.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 [j].高等教育论坛,1987,(1).
[2]彼得·贝格拉.威廉·冯·洪堡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79.
[3]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332.
[4]张金梅.什么知识最有价值?[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5]殷世东.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