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试论高校教育类课程建构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及原则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4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高校教育类课程建构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时代的需要和现实的状况要求高校教育类课程必须改革教学理念,“强调重视学习者的需要以构建他们的知识结构,已经部分地导致了从‘灌输’方式向教育辅助下的‘发现’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其主旨就是力图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时代的要求相吻合,因此不仅要大力提倡,更要精心地建构。

  1.自主性原则。“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师范方向的大学生们大多还是对教师职业抱有一定兴趣的,他们也很想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他们内心里也感觉到自己存在某种欠缺和不完满从而产生了学习提高的愿望,追求的是通过学习以进一步实现自身的价值,问题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类课程学习恰恰对此较少关注。“研究性学习赋予学生充分自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个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在教育类课程教学中必须改变那种目标完全由老师定,内容完全由老师安排,方法完全由老师掌控,评价完全由老师主导的状况,开展以“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为宗旨的研究性学习,学习他们最想学习的,体验他们最想体验的,研究他们最想研究的。紧紧围绕教育现实,切实解决教育问题。高度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教育类课程的积极性。

  2.实践性原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教师素养不是几堂课能教出来的,它需要长期的体悟和实践。而现在的教育类课程教学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很难开展实践性活动。教育现象是非常具体生动的,教育类课程理应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是从实践中明确教育研究课题。没有实践就不可能产生问题,没有问题研究性学习就失去了来源,大学生们也清楚存在的教育现象,但就是难以提出问题,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问题;二是在实践中研究和解决问题。教育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说起来大家都知道,但真正解决起来还真不那么容易。囿于故纸堆中,局限校园教室,当然也可以做出一些研究成果,但真正要解决教育问题,无疑要走出书斋、融入社会才能完成。三是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研究性学习成果。因此,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学应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理论性知识的传授也应为实践性目的服务。因此教育类课程应围绕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突出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见习、实习、设计、调查、研究等,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有利于培养未来教师的能力和素养。

  3.问题性原则。批判力是指人们对已有知识的质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毫无主见的人是不可能有大成就的。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存在一种怪现象,层次越低问题越多,层次越高问题越少,幼儿园里问题最多,小学还可以,初中就少了,高中更少了,大学几乎没问题了,这是极不正常的。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知识可以免于理性的批判和质疑,任何知识不过是个体建构新知识的材料和资源,只有对以往认知进行批判基础上的超越和突破才有人类认知的进步和发展。在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任何假定的“前提”“基础”和“中心”的意识和习惯,不惟上、不惟书、不惟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不是要求学生背熟现在的结论,应付机械的考试。而是要结合情境和案例,提出富有见地的问题,找寻多种可能的答案。

  4.创造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过程。教师无法告诉现成的答案,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多种可能的,只能依靠学习者自己在探究过程中才能发现和获得。从课题的选择、方案的制定、到课题的研究、成果的展示,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学习者的创造性探究。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发学习者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的目标就是形成动态的知识的“主题、图式、框架”,而不是具体的、静态的结论或规则性的知识。正如杜威所说:“如果他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高校教育类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围绕上述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知识的建构过程,应该是一种富有成就感、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学习。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