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论文12篇(第11页)
本文共计2958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教师的榜样与示范作用。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需要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发挥自身作为人民教师的榜样与示范作用。教师的社会责任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正面的精神风貌对于教书育人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工作中所表现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生活作风,师德师风都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学生在潜意识的状态下会被老师的这些因素所影响,因此,教师要着装得体,工作态度认真努力,生活态度积极向上,讲课进度具体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明了,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受到教师的影响,在无形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与风尚,同时课堂教学的氛围轻松愉快,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趣味性不断增强,学生接受知识与认知世界也会更加轻松自由。
(二)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增强其自律意识。
保持纪律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每节课上课前都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要求与规范。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如:学习工具要主动准备好,课前预习要充分认真,上课的时候要求所有学生都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的听老师所讲内容,思想不要开小差和随时随地的走神,能够做到认真倾听,养成良好的认真听课、会听课的好习惯。在课后更要及时认真的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巩固知识。这个过程说来容易,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长期的规范、引导、督促和鼓励。整个过程对于学生的行为规范性与自律意识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为学生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的养成专心听讲,遵守时间,遵守纪律,互相团结的好习惯,为学生能端正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德育内容要与学科内容科学统一。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要尽力做到学科内容与德育教育的科学统一,相互协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认为在文性的学科中才能够展开德育教育,在自然性学科中,德育教育很难展开。其实在小学教学体系中,除了《品德与社会》课、《品德与生活》课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教材以外,在任何学科中都可以展现德育教育。教师可以要根据其他学科教材的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勤于动手、举止文明等诸多优秀品质的培养。例如,在数学的计算中可以懂得节约的重要意义;《家乡》课中,可以使学生感受家乡的丰富的物产,美丽的`自然风光,民风的淳朴,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成功训练》课通过每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成功与失败,并在实践活动中,反思总结,以此来完善自身的品格、修养、处事的态度等。只要教师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用心抓住每节课的德育教育切入点,都能在随堂的教学中逐步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有效的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小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渗透给学生祖国的繁荣昌盛与党的伟大。增强学生强烈的归属感与浓烈的爱国感。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文化繁荣昌盛,类型多样,教师要根据这些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使他们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付出努力。小学德育的建设工程,必然是离不开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总之,小学教育是塑造人才的重要时期,对于学生的性格的培养,能力的提升,都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期间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教育势在必行,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教师发挥自身在学生学习生涯过程中的示范与指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注重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的和谐统一,并且德育教育的渗透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成长环境与学习氛围,使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思想品德不断得到深化、提高和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就是促进国家整体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就是促进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