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安全教育中融入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分析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289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 组织管理机制
生命安全是教育的前提, 也是教育的追求。尤其是体育教育, 不但有其社会性, 还有显着的生命性。从国内中小学校的生命安全教育现状来看, 组织管理机制存在很大缺陷, 如负责学生安全的机构, 有人认为该由保卫部负责, 也有人认为是学生管理部门的责任, 而体育部门只是负责课程的教授及体育活动安全, 由于在认知上偏差较大, 增加了安全教育统筹管理的难度。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责任担当, 体育教育固然很是重要, 但需要其他各方面的积极配合, 这就要求建立起比较完整系统的生命安全教育防范联动机制, 包括体育、医疗学生管理、心理咨询、安全保卫等多个部门, 明确各自的分工, 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制度。
3. 体育课程目标
将“安全地展开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程目标, 显然已经不能符合当下要求。为此, 必须增加“生命安全”这一目标, 在不同的阶段, 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的具体目标, 并逐步实现。同时, 应开拓有关教材体系, 形成新的生命安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5大新课程目标。对以往的被动式保护教育加以改进, 形成主动的、全面的生命安全教育机制。
4. 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是具体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平台, 尤为重要。新课改对过去的“唯成绩论”进行了改革, 为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课程的契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体育课程的内容多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本质上与生命安全教育是一致的。因此, 在体育课上, 应将生命安全教育中珍爱生命、应急自救、运动安全等内容与体育活动相契合, 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
五、结束语
人的生命与体能、心理密切相连, 为保护生命安全, 可通过体育锻炼等方式实现。针对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应对其仔细分析, 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生命安全教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的契合, 进而更好地维护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
[1]鲁国斌, 蔡春苗.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契合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2013, 22 (19) :134-135.
[2]鲁国斌, 王迪.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契合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3, 27 (3) :121-124.
[3]王帆, 杨雪芹, 牟少华, 路丁.学校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11, 23 (4) :120-121.
[4]黄丽莎.生命安全教育如何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2 (17) :217-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