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安全教育中融入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分析论文
本文共计289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小学生安全教育中融入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分析论文
摘要:国内的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体育教育的本质即是保护生命安全, 促进生命发展。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 应加强体育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契合度, 在重视生命存在的基础上, 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在体育教育中, 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 并从组织管理机制、体育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等方面做好契合工作。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 体育教育; 事故发生率;
一、引言
生命安全是人类首先应关心的重要问题, 作为教育的首要前提, 在教育中, 不仅要保护生命安全, 还应回到生命本质, 积极探寻生命真谛, 这是教育的天职和追求。体育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 最初即是为了生命健康和延续生命而形成的, 对中小学生而言, 年龄幼小、阅历不足, 安全意识淡薄, 自救能力较弱, 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对生命构成威胁。因此, 针对体育教育中出现的不足, 应加以改进。
二、国内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
1. 安全事件频发
中小学生的活动范围较小, 通常为“家庭———途中———校园”的单调路线, 由于安全意识不足, 加上周围环境影响, 常常有安全事故发生。对2012年某市的中小学安全事故调查结果分析, 可将事故分为四大类: 灾难类事故, 如踩踏、交通、房屋倒塌、溺水身亡等, 占了47% ; 社会安全事故, 如校园伤害、打架斗殴、宿舍失火、自杀等, 占了44% ; 自然灾害, 如地震、洪水、暴雨等, 占了6% ; 其他事故占了3% 。其中, 交通和溺水占得比例最大, 分别为20% 、18% , 校园斗殴次之, 占了15. 7% 。
2. 自救能力较弱
自救能力是一个人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然而受多方面原因影响, 如家庭、学校安全教育的缺乏、周围环境复杂等, 中小学生的自救能力极其薄弱, 是引发生命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2012年某市的中小学生自救能力调查结果显示, 未开展应急自救教育学校的比例高达73% , 而不能独自使用防火器材的学生要占近90% , 了解人工呼吸却不会具体操作的学生占了87. 5% , 熟知火灾中如何采取相应措施的学生仅为26% 。
3. 生命安全教育落后
传统的教育多偏重知识的传授, 在生命安全方面比较被动消极, 相应的工作做的不到位, 许多中小学对生命安全都很重视, 如通过校园广播、板报等形式普及相关知识, 但大都流于形式、纸上谈兵,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多是说教式传授的理论, 难以起到实际作用, 也有学校会组织一些应急自救活动、消防演练等, 但随意性较大, 且没有完整系统的预案, 在实际遇到危险时, 学生往往不知所措。
三、中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发展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育意义重大, 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从生命学的角度看, 生命是在不断发展的., 人体机能需要依靠物理运动来维持延续, 而体育的起源就在于促进生命健康, 延续生命。针对之前体育教育地位较低的状况, 新课改对此做了调整, 提高了体育教育的地位, 开始从不同学科探索体育教育的价值, 重新解读体育教育。首先, 在课程安排上, 应保证体育课应有的比例, 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安排, 以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直接目标; 其次, 应重视安全教育的普及, 除了具备治疗普通体育伤痛的能力, 还需注重如何调节心理、保持心理健康及其他方面的知识。另外, 包括对生活中常见的突发事故, 如火灾、交通、地震等, 学生应尽量掌握相应的解决能力。
四、如何促进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契合
1. 体育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极为关键, 为保证生命安全, 首先应在体育教育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 加强对生命安全教育理念的重视。以往的体育教育中, 体育课常作为学校的一种模式化训练, 较为单一, 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多向发展, 而且在精神和情感方面涉及不深。对此, 学校应回归体育本质, 探寻体育教育的实际意义, 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 这既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 也是体育功能深化趋势的体现。无论从哪种角度, 学校的体育教育都应将“以人为本”和“安全第一”作为体育的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