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网络工程 > 正文

计算机网络工程论文【集合】(第10页)

40 次下载 20 页 34466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实施身份认证。

  除此之外,实施身份认证也是解决计算机网络工程中的安全问题的对策之一。开启计算机网络的身份认证,能够限制一些非法用户访问网络资源,也能够进一步的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实施身份认证还能够阻止一些hacker对网站的攻击,从而有效的保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实施身份认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是一项最为基本的安全服务,能够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起到实效作用。

  3结语

  总之,计算机网络工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应该从各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解决计算机网络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让计算机网络工程得到长远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李翠茹 单位:威县医疗保险事业管理中心

计算机网络工程论文8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我们通过实地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了80家典型企业的用人需求,分析了120个专业技术人士的工作技能。确定本课程应从工程实施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网络、分析网络、挖掘需求,学习并掌握工程招投标、工程实施、工程监理和验收,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网络架构、设计技能和工程实施能力的训练,为此,我们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六个模块:

  第一个模块,是网络工程基础。主要内容是网络系统与集成的概念、质量标准、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建设的资质要求。

  第二个模块,是网络工程需求分析。网络是为用户而建,被用户所用的,应有效地满足用户需求。本模块的理论课主要讲解网络需求分析的方法和路径、应用约束、网络工程指标的确定以及结构设计方法等。实训课的安排可以参考软件工程中需求分析的理论,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分用户、网络公司和工程监理三个角色扮演,感受需求的分析和获取过程。

  第三个模块,是网络工程规划与设计。理论课内容主要讲解网络工程设计的原则、行业标准、安全等级保护知识等内容;实训课安排可以是先查阅资料,以获取相关设备的规格、型号、参数、性能和运用场合规定,完成网络拓扑图的绘制。

  第四个模块,是网络工程预算。主要是指导学生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图中各设备的市场价格、工程的建设费用等编制工程预算表,提交用户单位审核。

  第五个模块,是工程组织与实施,重点是项目管理能力的训练。教学时将学生分组,在网络综合实训室或合作单位的施工现场完成。

  第六个模块,是网络工程监理和验收。授课时,先进行分组,每组派出一人对建设小组的工程进行监理,项目完成后,小组间对照当初的网络设计进行验收,给出项目验收报告。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式组织教学

  具体教学设计如下:新学期第一课,使用展示法,向学生展示一个大型网络公司招聘网络技术人员的海报,海报上含有对网络技术岗位的具体要求,这一方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职业岗位有了明确的认识。在讲到资质、标准和招投标过程时,可从档案室调用真实的招投标文档资料,向学生展示、传阅和分析,使学生对招投标过程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在讲授理论部分时,以问题为中心,运用启发式原则,使用提问、质疑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电子演示文稿、电子教室、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构建多维教学环境;在语言运用上,尽量做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实践教学中主要采用现场教学和分组教学法。现场教学是指带领学生认识计算机房的局域网络,认识网络专业实训室的组网结构,认识楼宇汇聚和接入电井的网络设备,最后与学校信息中心的管理人员联系,安排学生到校园网中心机房,由中心机房管理员作为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就使得学生对整个校园网络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个现成的教学实例,使得学生摆脱了抽象的网络规划和结构印象,对网络的.学习做到触手可及。课后要求学生根据现场教学内容分别画出逻辑结构图,注明所有设备的型号、参数和作用。平时的网络实训实行分组教学,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针对具体工程案例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在改善网络系统的性能方面,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实现探究式学习。小组内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小组间的竞赛则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教离不开学,强调学首先要了解学生。按照教学计划,本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先导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等,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网络工程单个微观模块的基础,但这些知识是孤立的、分散的、不系统的。针对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从宏观的层面将微观的技术进行整合,寻找贯穿的脉络,使得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对网络的认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