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接受理论在大学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第2页)

3 次下载 2 页 2962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接受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根据接受理论,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创造性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

  首先是作品形象的具体化,即对作品形象的再现、补充、丰富和改造

  对于叙事性作品的创造性阅读,这一点更为重要。读者在阅读此类作品时,可以通过创造性想象复现符合文学作品描绘的形象。事实上,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都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这一点就为导演可以根据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来挑选剧本的演员提供了可能性。很多观众往往认为影视剧中的演员和自己心目中的作品形象相差很大,就是因为其中参与了导演的创造性阅读。比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的形象描绘模糊性就很大,这种模糊性正是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创造空间。同样,在擅长白描手法的鲁迅先生那里,其小说中很多人物形象都是粗略勾画儿笔,让你联想万千,“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诸多形象皆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进行这类作品的欣赏教学时,应该根据接受理论的精神,让学生进行自己的创造性阅读,不可越俎代庖。

  其次是对情感的再度体验,即引导学生将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与作者情感转化为自己的具体的情感,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升华与熏陶。文学作品是情感性的,华兹华斯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列夫托尔斯泰也曾一言:“艺术品是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它来传递给别人”。通过欣赏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感,或潜然泪下,或荡气回肠。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儿个镜头的剪切,描写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至今让人回味无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给我们表达了时间无穷,人生有限,壮志难酬的悲歌,怀才不遇的诗人,面对辽阔的山河,前思古人,后念来者,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这种情感也更容易激起抱负远大却怀才不遇者的共鸣。对于文学作品中这类情感的再度体验,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净化白己的灵魂,进而达到文学欣赏教学的根本目标。

  第三,允许学生对作品进行合理性误读,接受理论的理论来源解释者认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总是一种误读,“哪里有解释,哪里就有误读”,而接受理论要求的误读,是一种合理性误读,即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原意有所抵悟,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这种理解的内涵,从而使这种误读又显得合情合理。在他们看来,这种合理性误读,正是读者创造性阅读的表现。比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一记》,其本意只是表现一个人内心的紊乱和烦躁,鲁迅对此并不满意,时任《新青年》编辑的钱玄同却读出了“弦外之音”,感受到该作品巨大的反封建内涵,于是当即发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此事也从此更坚定了鲁迅走文艺救国道路的决心。再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来是表现恋人间的相思之苦,但今天的读者却把它用来比作教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被大家广泛接受。可见,这种体现了读者主观因素的误读未必不能让人信服。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特别对于象征性的作品,比如现代派文学作品,更要注意提倡这种合理性的误读,更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性。

  四、结语

  接受理论,把文学评价的方向从先前的以作者为中心的评论模式,转向了以读者为主体的阅读模式,读者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此,在大学文学欣赏教育过程中,提倡这一理论,对当下大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