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接受理论在大学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3 次下载 2 页 2962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接受理论在大学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摘要:如何上好文学欣赏课是摆在每一位大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学欣赏教学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文学欣赏活动,获得文学体验,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接受理论无疑是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行之有效的理论。

接受理论在大学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文学欣赏 接受理论 教学

  文学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作品来体验和领悟文学美的教学形式,它通过学生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扩大文学视野,提高感受、体验、欣赏、评价文学的能力,并提高想象力、丰富情感,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如何上好文学欣赏课是摆在每一位大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学欣赏教学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文学欣赏活动,获得文学体验,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接受理论无疑是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行之有效的理论。

  一、接受理论的主要观点

  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方法论。这种理论把思维的重点放到文学与现实、文学与读者、文学的功能与社会效果等问题上,特别注重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他们认为,文学作品的存在与读者的阅读阐释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不经读者阅读的作品,不过是一堆毫无生机的语词材料。读者以阅读实践使作品从语词符号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现实的意义。文本的意义既不是作者赋予的,也不可能由文本自动完整地生成,意义的最终完成有待读者的阅读填充。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实现。正是这种理论强调读者文学阅读过程中的积极性、能动性,所以对于文学欣赏课程培养学生欣赏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接受理论对学生创造性阅读的激发

  传统文学欣赏教学强调教师为主体,教师分析、讲解,把作品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从语言形式_L对之解剖,不厌其烦地分析句法、段落、层次、思想等,单向性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在被动记忆中完成受教育,结果排斥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学生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看法,被排斥在教师的理解范围之外,教师的讲解就是所谓的标准模式。接受理论能够激发读者对作品的再创造阅读,为转变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并在实践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阅读。

  首先是读者期待视野的存在,事实上,作为读者的学生在接触一篇作品之前,一定存在着自己对某种文学作品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对于文学接受的预先估计与期盼,这就是所谓的“期待视野”。它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尧斯提出的。简单地说,“期待视野”就是接受者以往在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基于这种期待视野,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必定会产生不同于作品作者原意的理解,

  其次是文学作品本身“空白点”的存在需要读者去进一步“填空”,按照接受理论的主张,一部文学作品一旦进入社会,便与作者分离开来,成为一种客观存在。任何文学文本都具有未定性,它的存在本身是一个“召唤结构”,具有很多“空白点”。这种“召唤结构”中的“未定性”和“空白点”,对于读者接受而言就是一种不确定性。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读者对文木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文学作品不是由作者独家生产出来的,而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不只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也是作家,因为鉴赏和批评的本身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生产,就是文学作品的实现。事实上,文学作品,由于其语言的蕴藉性、含混性等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留给人们大量的想象空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园里的景色到底怎样,需要每个读者去展开联想。根据接受理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投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情感,将抽象的文学符号转化为具体的文学形象,“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