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的文学论文
本文共计379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现当代的文学论文
导语: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现当代的文学论文。欢迎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
摘要:在我国现行大学教学体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从学分学时的安排来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中国当代文学史》均为3学分,需一学年共54学时来完成,不可谓不重要。那么,如何在授课过程中取得最大化成效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略陈管见,以与大家商榷。
关键字: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
一、实现理性归纳与感性分析的统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文学史类,文学史往往是杰作编年史,建立起的是一代代作家的谱系,编排出的是一部部经过淘汰的作品的光辉序列。从课程大纲上看,文学史的教学目标首先体现为历史意识的培育。历史意识的培育反映在几个方面:
(1)教育中突出历史感。
(2)突出帮助学生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3)使学生初步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方法、意义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研究的特殊性。
在这条历史脉络上矗立着的作家、作品都是经过时间淘洗过的优秀作品,甚至可以说,文学史是一部绵延不绝的光辉系列。在授课过程中,要把纷繁的文学现象、流派社团、作家作品串在时间的纵线上,使学生清楚理解现当代文学“史”的踪迹脉络,帮助学生构制出一个完整博大的文学史轮廓图。这远远不够,现当代文学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落在“文学”二字上,文学史终究是“文学”的,教学目的还要培养学生对文学语言和文学美感的个人感受和理解能力,进而发现和洞见人性的复杂性和广阔性,也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产生奇妙的波动与颇有诗意的感受。所以对作家作品的评介不应被湮没在史的梳理和流程中,要能使学生全面的对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进行评判。一份完整系统的理性文学史框架图中,要填充无数的感性认知,这样,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个庞大的躯体在学生的头脑中才会生动鲜明、栩栩如生、饶有趣味。那么,在理性的统摄下最大化地谋求感性支撑就成为授课中的应有之义。
第一,课前要求学生预读文本,这种文本预读是一种文本细读,与文本对象近距离直接性交流和对话,钩玄提要,梳理爬抉,回到文学文本的内在结构和深层脉络纹理中去。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在课堂上无论是感性叙述还是抽象概括都容易引起他们的反应,无论这种反应是认同共鸣或拒绝批判,它都是从学生心灵深处流淌出的一种积极反应。
第二,在授课过程中,多从具体的文学现象、流派社团、作家作品出发,从感性中归纳总结出理性认识,而不是带着先验的抽象观念去图解演绎具体的文学现象、文本等。
第三,课后让学生重读文本,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理性认知下再去反观自己的感性认识,并对之进行一定的修正、增益。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行为保持着一种动态行为,它至少涉及两个阅读层次或阶段,预读是最初的试探性阅读,重读是随后的追溯阅读。预读生成所谓的文本意义,引发了线性的,逐字逐句的解码活动。重读使学生进行追溯和解析的阅读,使他们察觉到诸多前文本的存在。预读、授课和重读这三个步骤的环环相扣就会使学生对掌握的内容充分吸纳理解,其中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烛照。
二、实现文学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有效结合
在对文学现象、流派、作家、作品进行解读时,要进行症候式分析。即把文学现象、流派社团、作家作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现场中去,在具体历史社会环境和思想语境中来阐释解读。有的作品其文学史价值大于文学价值,必然需要症候式讲解。比如郭沫若的《女神》即是一个最显明的例子。如果要真正领会《女神》作为经典的涵义,读懂它的时代特征,就只有设想重返五四时代的场域,产生一种把自己通过认同性的想象置身于五四的“自居的心理”,全部身心浑然无间投入诗中,才可能摸索感触那种巨大的艺术魔力,真正理解《女神》成功的原因。《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整部作品就像一部雄浑交响曲,以其奋发凌厉的气质,汪洋恣肆的浪漫主义格调表现了五四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