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专业医学专业基础课课程整合的可行性论文
本文共计232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高职护理专业医学专业基础课课程整合的可行性论文
目前,我国多数高职护理专业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科为基础,即各学科独立授课,各学科教师分别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各门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及独立性,却忽略了医学课程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的交叉性和连贯性。
1952年,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首次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相似的教学改革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等相继展开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内,少数医学院校全套引进了国外较成功的整合课程,一些知名的高等医学院校也在进行“整合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整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将有关联的几门学科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在医学专业基础课中,可以按照“解剖-生理-病理-药理”的模式,将某个器官系统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使学生将不同学科领域内关于某一器官系统的知识融会贯通。下面将以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各专业基础课教研室情况及学生学情为例,浅析在高职护理专业进行医学专业基础课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一、医学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护理专业开设的医学专业基础课包括正常人体结构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这六门学科均在第一学年完成教学工作。其中,正常人体结构学、病原微生物和免疫学与生物化学在第一学期开设,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在第二学期开设。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多门专业课程在不同学期开设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学着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这使得一些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先带领学生复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才能讲解本门课程内容。另外,生理学与病理学、药理学在同一学期开设,在教学中常出现生理学的相关知识还没有学习,病理学、药理学的内容已经讲解的情况,使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点。在两年的高职护理专业理论课学习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时间上的浪费,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困扰。
二、医学专业基础课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高级专业人才。基于这一培养目标,许多护理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和改革时,缩减了专业基础课课时,加大了对护理实践课的投入。专业知识点并没有随着课时的缩减而减少,这给教师授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将专业基础课进行课程整合,既可以将各学科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横向联系,让学生融会贯通;又避免出现重复教学,节省了课时。
三、医学专业基础课课程整合的研究成果
目前,一些高等医科学校已经开始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浙江大学医学院编写了课程整合教材《基础医学总论》《基础医学各论1~4》并应用于教学;中国医科大学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模块;温州医科大学开展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等。一些高职护理专业同样进行了课程整合的探索,如顾春娟、杨桂染、韩璐等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开展了课程整合,认为课程整合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
四、医学专业课程整合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内多数高职护理专业采用的是“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且已有完整的教务课程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实现需要对原有课程设置大幅度调整的课程整合,需要教务部门的大力协助。
课程整合在国内开展的时间较短,且没有全面覆盖医学院校。授课教师绝大多数为传统授课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也多是采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因此,课程整合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使其接受并采纳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进行课程整合后的教学工作中,是由一名教师主讲某一个器官系统,还是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讲授该器官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即解剖教研室教师主讲器官的解剖结构,生理教研室教师主讲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教研室教师主讲器官的病理变化,药理教研室主讲器官病变时的用药……这些都是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浅谈初中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如何合理安排技校学生的一堂课的教育理论论文
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措施探讨论文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网站推广的作用
浅谈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精选12篇)
浅谈教育技术对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
浅谈成人教育的作用
下运带式输送机的制动问题
电力信息化应用中产生的问题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管理MPA论文范文
分析国际市场下的国际运输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实践策略
服务预售及其实施策略探究
BSC下的高校绩效管理研究
民族音乐在音乐艺术中的作用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秘书的说话艺术
英语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莱辛文学作品中的象征符号文学论文
浅谈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