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舌尖上的中国》英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运用(第2页)

本文共计478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另外,民俗文化内容的翻译也多次用到归化策略。由于这部分内容并非《舌尖》的主题,因此译者采用归化法,向目的语读者靠拢,使读者更易理解,尽量减少对非主题内容的民俗文化的解释。如译者将“红白寿诞或大型节庆”译为“personal anniversary or public holiday”,避免了对中国文化中“红白之事”的赘述,紧扣饮食文化这一主题。

  (二)异化法的应用

  归化法固然可使译文地道、可读性强,但如果源语意义较明确,或尽可能保留源语传统文化,则需译者恰到好处地使用异化翻译策略,以下文为例。

  泡馍也是从馍变化出来的一种西安主食。每个人根据自己喜好的口感,掰出大小、形状不一的馍块。对西安人来说,这个举手之劳是一个弥足享受的过程。

  Paomo,another staple food in Xi’an,originated from the baked buns.Based on their own preference,people can tear a bun into different sizes.As for Xi’an natives,this process is what they enjoy very much.

  这一段的字幕是介绍古都西安的主食,译者全段使用了直译的方法将西安人的饮食习俗表达出来。段首初次出现了“泡馍”这种历史悠久且极具代表性的西北小吃,译者直接以汉语拼音形式将其音译为“Paomo”,保存了泡馍所具备的独有的文化色彩。《舌尖》中类似的翻译还有馕(Nang),腊八豆腐(Laba Tofu)等。一些涉及地名的菜肴在翻译时也运用拼音直接进行音译,如诺邓火腿(Nuodeng Ham),蒙古奶茶(Mongolia Milky Tea),西湖醋鱼(West Lake Fish with Vinegar)等,这类翻译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的烹饪技艺和风味。从目的语的形成来看,形式上更简洁、清晰、直接,同时也传递了源语文本讯息的准确性。

  还有一些菜肴,如金鱼戏莲(Goldfish Playing with Lotus)、长寿面(longevity noodles)等,这些菜肴往往带有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与美好寓意,译者将其直译可以展现目的语文化内涵,同时反映出中国人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舌尖》中以异化法翻译,最大程度地向目的语观众展示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将中国的特色文化推向世界。

  (三)异化与归化策略相结合

  异化法与归化法并非对立的两种翻译策略,这一点在《舌尖》英文版译者对一些典型菜名的翻译中得以体现,如:岐山臊子面:Qishan Minced Meat Noodles。红烧毛豆腐:Stinky Tofu Braised in Soy Sauce。新式大闸蟹:New-Style Crab。手推馄饨:Handmade Wontons。麻婆豆腐:Spicy Tofu。异化法的效果是使源语文化能以本土化的方式传播,增强源语文化的影响力。归化法注重译语读者根据译语文化理解源语所表达内容。采用异化法将典型的中国食物“豆腐”音译为“tofu”,译者在翻译“麻婆豆腐”时又结合归化法,未对“麻婆”直接翻译,而是使用了目的语读者易理解的“spicy”一词。这种结合使用异化法与归化法的策略值得借鉴。

  二、对外宣纪录片翻译的启示

  我国译界对涉及文化因素的文本翻译应倾向何种翻译策略有较大分歧。一些学者支持归化的翻译取向,以目标语文化作为导向,为理解源语文化奠定基础。也有观点认为应采取异化的翻译取向,尽可能地保留和传达源语中的异国文化因子,帮助有着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相互学习和交流。笔者认为,就中国文化外宣纪录片文本的英译而言,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是二元共存的。并且近年来,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取舍的实践过程,呈现出由归化译法向异化译法渐进的总体趋势。

  在对《舌尖》中菜名翻译策略进行统计之后,我们发现归化法占43%,为该文本翻译中的主导译法,但异化法则以38%的比例紧随其后;此外,与之前同类纪录片的英文译本相比,《舌尖》脚本的英译中采用异化翻译策略的比例有明显提升。这与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识别度与认知度大幅提升不无关系。译语读者在对源语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更易理解异化翻译中具体表达的含义,源语文化也能在异化翻译中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现与保留。

  美食无国界,用食物传递文化,《舌尖上的中国》英文版在翻译上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应用做到了适当的权衡,堪称中国文化外宣纪录片的典范,也为以后此类纪录片的翻译提供了借鉴。笔者建议在今后中国文化类外宣纪录片的翻译中,译者应把握由归化向异化渐进的大趋势,大胆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尽可能地保留和传达中华文化因子。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适当采用归化法。在译语读者对源语文化不了解的领域应采取过渡的译法,既做到忠实源语,又兼顾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能力,把握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策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