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长江大桥北汊主桥斜拉索安装施工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77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4.2 塔端挂设
以边跨两根索为例,边跨两根斜拉索全部牵引到桥面上后,斜拉索长度大于边跨已浇梁端的长度,所以塔端的锚头此时平放在主跨靠零号块位置。塔顶边跨卷扬机下放钢丝绳至桥面,与斜拉索用夹板连接,塔顶中间卷扬机从塔内下放钢丝绳穿出索导管与斜拉索锚杯用提吊头连接。塔吊在主跨零号块附近两点起吊斜拉索,同时塔顶二台卷扬机提升斜拉索,此时斜拉索锚头缓缓地由主跨向边跨方向起升。一定高度后塔吊脱钩,由塔顶两台卷扬机牵引斜拉索锚杯进入塔内,拧上锚杯大螺母,完成塔端挂设。
4.3 梁端挂设
边主跨四根斜拉索依次完成塔端挂设,挂篮立模,吊点锚固,前支点张拉杆角度定位,牵引梁端锚头与挂篮张拉机构连接形成前支点。以边跨为例,在边跨挂篮最前端建立牵索锚点,锚点与滑车组固定,边跨10吨卷扬机放钢丝绳穿过滑车组与梁端斜拉索锚头捆绑连接。锚杯上安装转换连接头及上叉头,卷扬机牵引斜拉索使上叉头与张拉连接杆用销轴连接,形成挂篮前支点。挂篮前端千斤顶张拉,继续牵引斜拉索接近第一次张拉吨位为止,梁端牵索时边跨主跨应同侧对称进行。为减少上叉头与张拉杆连接连接的水平牵引力,安装施工了20对斜拉索后,张拉杆长度由2.4米接长至3.8米。
4.4 软牵引
随着主梁悬浇推进,斜拉索长度和重量不断增加,梁端牵索形成前支点水平牵引力不断加大。最后二节段斜垃索梁端牵索时,卷扬机设备最大牵引力已接近按垂度方式计算得出的斜拉索水平牵引力,由于边跨最后二节段混凝土先浇后挂索,决定最后二节段边主跨采用软牵引进行斜拉索安装施工。软牵引实际上就是利用可变长度的钢铰线束作为柔性张拉杆接长斜拉索,以减少梁端水平牵引力。施工时先将斜拉索牵引至塔端临时固定,塔内锚杯接长软牵引,解除临时锚固,用塔内千斤顶下放软牵引至最大时,锚固软牵引钢铰线,梁端卷扬机牵引斜拉锚头与张拉机构连接形成前支点,塔端千斤顶再逐级张拉牵引钢铰线束,直到锚杯进入塔内,拧上锚杯大螺母完成塔端挂设。
4.5 斜拉索第一次张拉
四根斜拉索全部完成塔端、梁端挂设后,按监控指令要求对斜拉索第一次张拉,第一次张拉在塔内或者在梁端进行。斜拉索垂度不是很大时,第一次张拉用塔内张拉机构进行;施工最后近十个节段索的垂度很大,第一次张拉用梁端的张拉机构进行。在梁端进行张拉时,挂篮的张拉机构有可能随斜拉索平行钢丝的内扭力旋转,斜拉索张拉的同时用手拉葫芦对张拉机构施加反方向的力矩可约束并调整张拉机构的转动。四根斜拉索要同步对称分级张拉,每一级控制在15吨以内,以油压表读数控制。
4.6 斜拉索第二次张拉
第一次张拉结束后开始绑扎钢筋,浇注混凝土,当混凝土浇一半时,使边主跨及上下游的混凝土方量均衡、对称,对斜拉索进行第二次张拉,调整索力和标高满足监控要求。第二次张拉在塔内进行。按监控指令提供的吨位分级,确保四个千斤顶同步对称的张拉,第二次张拉符合要求后,继续浇完剩余混凝土
4.7 索力转换
混凝土强度符合预应力张拉的强度后,对主梁内预应力筋进行张拉,张拉完后进行索力转换。索力转换就是将斜拉索对挂篮前支点的拉力转换到预应力混凝土主梁上,解除前支点。索力转换前斜拉索锚杯大螺母不受力,张拉机构撑脚内的大螺母受力,千斤顶张拉使锚杯往外拉动1厘米左右,往上旋锚杯大螺母使之与主梁锚垫板紧贴,千斤顶卸压回油,此时张拉机构撑脚内大螺母不再受力,而锚杯大螺母受力,解除转换连接头即完成索力的转换。索力转换要求四个千斤顶同步进行张拉转换,张拉转换的吨位不宜过大。
4.8 斜拉索第三次张拉
斜拉索第三次张拉在塔内进行,同第一、二次张拉一样,四个千斤顶要逐级对称张拉,本次张拉要调整锚杯大螺母的位置在锚杯2/3处,避免锚杯上加垫块。第三次张拉结束后,挂篮落架,行走挂篮,塔内张拉机构移至下根索,进行下一节段的施工。
5 结语
笔者参与了北汊桥南塔斜拉索安装施工有几点体会:
(1) 前支点挂篮的张拉杆设计抗拉强度至少是斜拉索张拉最大吨位的2倍,张拉机构使用前要做抗拉强度试验,并定期检查张拉机构使用情况,采取措施保证张拉杆作为前支点使用时不受剪力。张拉杆长度建议5米左右,长的张拉杆能减小梁端牵索的水平牵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