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语文解读的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45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纯粹语文

  近年来,关于“正道语文”、“‘语文味’语文”、“本色语文”的提法不时地刷新语文教学研究的视界,上述研究成果的共同指向仍然是语文的回归。语文既是一门极其单纯的学科,又是一门极其深奥的学科,更是一门将深奥蕴藉在单纯中的学科,这源于语文表达的是中国人的思想、哲学、智慧和价值追求。那么,这样的学科需要语文教师必须有语言意识、文本意识、文体意识、文化意识的自觉。仅以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占据绝大多数的文学篇章为例,文学是一种话语,它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五大要素,文学具有话语蕴藉属性。学生首先接触到文本又是一个由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构筑的内指世界,这个世界的语言可以不受语法规则的限制,只有能够表达和表现。而且,陌生化是文学语言永远的追求。杜甫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惊人之语”一定是陌生化之语。这个有鲜活的语言构筑了一个鲜活的意象世界,汉字独特的气质使得文学形象更加璀璨多姿,导引一个个韵味无穷的艺术世界。不同的文体,承载着不同的艺术魅力,蕴含着不同的审美精神,而这些正是语文课语言都绕不开的“主题思想”。

  语文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存在着有关“二次接受”问题,教师是第一重接受,再通过教学将自己的接受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能否化“神奇”为“神奇”就成为“二传”的关键。教师首先要立足文本,文本是一切读解行为的起点和终点,要善于挖掘那些“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有助于形成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内容作为教学切入点,要仅仅抓住诵读涵咏这个重要节点,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要导引学生在阅读中咬文嚼字,积累思想表达的范例;更要率先垂范,以自己“语文味”的评点引领学生灵魂向上、向善、向美。教师要“二传”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结论,而是探秘之旅。

  适度语文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求奇、求深、求新颖的语文教学渐成主流,深度语文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拨开语言和形象的面纱,试图走进文本的纵深本无可厚非,但要考虑教学对象,预设一个可能的限度,比如有教师会站在各种理论视域解读文本,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往。最适度的语文应该是深入浅出的语文。

  另一个倾向就是将趣味横生的语文拆解成干巴巴的语言与文字的零件,教师缺少对文本的深入研究,以敷衍的态度对待文本,辅之以教参、答案,将可贵的韵味横生的思想表达矮化为了无生气的标准答案,为了营造课堂的氛围,只能以考试的考点来凝聚课堂。这样的语文课不仅摧毁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对于文学的热爱,更有甚者会影响个体;更有甚至会影响个体对于世界的认知。

  语文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个文质兼美的文本是少年青年的精神家园,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学蕴藏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社会伦理因素、真善美的因素、审美教育因素,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德】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