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语文解读的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45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纯粹语文
近年来,关于“正道语文”、“‘语文味’语文”、“本色语文”的提法不时地刷新语文教学研究的视界,上述研究成果的共同指向仍然是语文的回归。语文既是一门极其单纯的学科,又是一门极其深奥的学科,更是一门将深奥蕴藉在单纯中的学科,这源于语文表达的是中国人的思想、哲学、智慧和价值追求。那么,这样的学科需要语文教师必须有语言意识、文本意识、文体意识、文化意识的自觉。仅以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占据绝大多数的文学篇章为例,文学是一种话语,它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五大要素,文学具有话语蕴藉属性。学生首先接触到文本又是一个由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构筑的内指世界,这个世界的语言可以不受语法规则的限制,只有能够表达和表现。而且,陌生化是文学语言永远的追求。杜甫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惊人之语”一定是陌生化之语。这个有鲜活的语言构筑了一个鲜活的意象世界,汉字独特的气质使得文学形象更加璀璨多姿,导引一个个韵味无穷的艺术世界。不同的文体,承载着不同的艺术魅力,蕴含着不同的审美精神,而这些正是语文课语言都绕不开的“主题思想”。
语文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存在着有关“二次接受”问题,教师是第一重接受,再通过教学将自己的接受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能否化“神奇”为“神奇”就成为“二传”的关键。教师首先要立足文本,文本是一切读解行为的起点和终点,要善于挖掘那些“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有助于形成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内容作为教学切入点,要仅仅抓住诵读涵咏这个重要节点,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要导引学生在阅读中咬文嚼字,积累思想表达的范例;更要率先垂范,以自己“语文味”的评点引领学生灵魂向上、向善、向美。教师要“二传”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结论,而是探秘之旅。
适度语文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求奇、求深、求新颖的语文教学渐成主流,深度语文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拨开语言和形象的面纱,试图走进文本的纵深本无可厚非,但要考虑教学对象,预设一个可能的限度,比如有教师会站在各种理论视域解读文本,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往。最适度的语文应该是深入浅出的语文。
另一个倾向就是将趣味横生的语文拆解成干巴巴的语言与文字的零件,教师缺少对文本的深入研究,以敷衍的态度对待文本,辅之以教参、答案,将可贵的韵味横生的思想表达矮化为了无生气的标准答案,为了营造课堂的氛围,只能以考试的考点来凝聚课堂。这样的语文课不仅摧毁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对于文学的热爱,更有甚者会影响个体;更有甚至会影响个体对于世界的认知。
语文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个文质兼美的文本是少年青年的精神家园,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学蕴藏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社会伦理因素、真善美的因素、审美教育因素,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德】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


知识运筹与工业设计
浅析高校建筑工程力学课程教改实践论文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中的工程技术应用
空气污染的危害
测绘工程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
汽车尾气污染调查报告
浅谈银行保函
室内污染的主要来源分析-室内空气污染
有关防治汽车尾气污染的主要对策思考
中年段非连续性课堂教学探究的教育论文
关于提升农村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语文策略的教育理论论文
教育财政投入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浅谈突出战略地位发展基础教育
论专科体育系排球考评内容的改革
优点和缺点周记
影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要素和提升途径论文
谈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内容的特点
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论国有保险公司战略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