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语文解读的论文

本文共计345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语文解读的论文

  本文是吉林省教育规划课题的结项成果,课题题目为:文学理论对新课标语境下中学语文教师的工具意义研究。

基于文化语境的中国语文解读的论文

  摘 要:对语文工具论的片面强调导致了学界常常依据有用性来解读语文,致使语文教育与实践并不令人满意。语文改革是使语文回归到教会学生思想并表达思想的元点上,为此,本文主张各级各类语文教育都要把成长语文、单纯语文、适度语文的理念贯彻到实践中,让学生同语文共同成长、成熟。

  关键词:工具;弊端;突围;元点

  作者简介:季惠杰(1965-),女,吉林市人,1965年生,北华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学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与人的全面发展

  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一个人要精通一门学科就需要付出毕生的精力,在语言方面,则是母语”【1】【P85】。哲学家告诫人们,母语是需要付出毕生精力去学习的,原因是它伴随着人的成长。在中国,语文跟进学生的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从生字生词,到句子的语法逻辑再到文章的审美蕴藉,汉语言无私地将自己的品性溶解在语文中。似乎只要人们认真学习,就能领略其中的美好,但多年来的语文教育,无论过程还是结果都不尽人意,围绕语文的论争也一直喧嚣不止。争论的焦点是语文是什么?语文能做什么?前者涉及语文的学科定位,后者关乎语文的学科功能;前者陷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此消彼长中,后者陷入应试与素质的尖锐对立中。这些纷纷攘攘的论争所带来的唯一益处是帮助教育专家厘清一个事实:语文就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从而能自如准确地与人交流,积累由母语延伸出来的审美素养。

  毋庸置疑,工具性是语文教育不同阶段的主要内容,“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思想和语言是分不开的,想心思得靠语言来想,不能凭空想。可以说,不凭借语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思想要靠语言表达出来,进而与人交流,语言是人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有效工具。而今天畅行的语文的教育的工具性只是停留在标准答案层面,其结果是语文教育的程式化――符合标准答案的,得到一个对号,不一致的得到错号,至于那个对号和错号里有无思想,不在老师思考范围之列,语言最为本质的思想表达内涵被忽略甚至遮蔽了。

  人的本质力量包括人的物质机能和精神机能,而后者倚重的正是教育提供的滋养。在教育的各个门类中,语文包含最丰富的精神滋养,这源于语文教材中的各个篇章都是带领阅读者的“精神还乡”之旅。语文陪伴着一个个蒙童从少年走向青年,这是一个好奇、吸纳、质疑、反叛、确定的成长过程,纵观建国后几十年的语文教育历程,我们曾经走过弯路。“通过青春生命对‘被支配者’和‘被控制者’这种精神角色的心理驯化过程,使其人格生长不自觉地留下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即通过毫无怀疑和批判的接受性课程学习,磨折其以思维自主性和精神独立性为内核的学习自主权和创造权。”语文课教学恰如家长式训话,有的接受主体成为了驯顺的羔羊,有的干脆逃离。它所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学生并不会有效地表达直接的思想,并不能恰切地与人交流。

  鉴于此,语文必须回归到语文教育的元点――教会学生利用语文去思想,借助语文表达思想,语文要切实关乎人的心灵成长。语文要在以下几个层面突围。

  成长语文

  成长语文是一个动态、开放、发展的系统,远非学校语文教育所能涵盖的,但它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提供的知识累积。语文教学首先要从高高在上的指令性型向心灵潜入性型的转变。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获得思想的工具――语言,即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字、词、句、段、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以便让学生利用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学目的迥异于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师对语言的解释之主旨,一堂课都被讲解占据,学生根本无暇思考。要让学生充分领略母语的`美好,在字音、字形、字义的文化阐释中感受母语的独特魅力,在语词、句段的诵读中领悟母语的文化内涵。语文教育的初级阶段主要是诵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抑扬顿挫中习得汉语言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次是通过篇章的学习,导引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体。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都在各类篇章中流转,如何充分认识篇章中的思想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教材中入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思想的范本。语文教学就是导引学生充分认识文本的思想蕴含及其表达方式。第三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中认识自己。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无外乎认识字词,解释语句,朗读、分析、模仿写作、口语交际,教育工作者要脚踏实地地导引学生认识构成母语的各元素所蕴含着的文化、价值观、审美趣味,通过语文的学习,帮助学生走进自己的精神故乡――对集体无意识内容的自觉。语文教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语音到语义,从字面到蕴藉,从形象到韵味,语文教师要导引学生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从局部到整体、从体悟到内化、从借鉴到拥有、从局外旁观到自觉生成地活学活用汉语,领略母语的全世界独有的魅力、智慧、旨趣。如此,教授汉语就是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