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和苏南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19 次下载 4 页 6471 字【 字体:大 中 小 】
苏北和苏南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苏南民间舞蹈动作主要是借用躯干来表现舞蹈的灵动气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苏北和苏南民间舞蹈风格特点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苏北和苏南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 篇1
江苏隶属我国华东地区,南北长、东西短,北邻山东、河南二省,南接浙江、上海两个繁庶之地,西挨安徽,东沿黄海,是由13个市组成的一个较为特殊的省份,江苏民间舞蹈就诞生在这块独特、神奇的土地之上。通过研究对比我们发现,江苏省的风土人情以及地域特征,从南至北相差甚大、特点各异,这也对江苏民间舞蹈动作特征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对江苏民间舞蹈的风格区进行划分就显得很有必要。本文中,笔者以长江作为分界线,长江以南为苏南,长江以北为苏北,从而将整个江苏地区划分为了两个不同的“风格区”,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再去细化研究江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以更加详尽地突出该地区舞蹈的民间地域特色。
一、苏南民间舞蹈:温婉雅致,灵动隽永
苏南地处江苏南部,有“天下粮仓”“水乡泽国”“鱼米之乡”等美誉。与苏北地区相比较,这里似乎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战争,从而直接导致了该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因此,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在这人间天堂般的土地上享受着惬意的生活。受此影响,该地区的民间舞蹈也具有一种温婉雅致、灵动隽永的风格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1.突出躯干的运用
苏南民间舞蹈动作主要是借用躯干来表现舞蹈的灵动气质。在整体的舞蹈动作中,舞者以肋骨、胯骨的扭动来带动全身的运动,跨部与肋骨的动作幅度要远远大于腿部与脚部的动作幅度,从而创造出了一种以胯为轴点,以摆为韵律,以肋部和腰部为主要发力点的舞蹈动作体系,苏南舞蹈所特有的那种俏皮灵动、温婉雅致的美感也就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例如,在无锡地区的民间舞蹈《鱼篮花鼓》中,“上步穿花”就是典型的用胯骨的运动带动肋骨的运动,进而带动全身运动的动作形式。第一步,左脚向前迈步,左胯骨随之向左移动,肋骨紧随其向左回旋旋转,并以此来带动手臂、肩膀以及头部的左转拧动;第二步,用肋骨带动上身即手臂向右侧旋转,随后出右脚;第三部,以八点钟的方向向左再次出左脚,同时出左胯反方向向右移动肋骨;第四部,反方向重复第三部的动作。由这个动作的分解步骤可以看出,此类动作就是以突出躯干的运动来表现整体舞蹈动作的灵动温婉之美的。
2.强调“绕”的动作路线
苏南地区水乡密布、园林无数,在这种环境氛围之下,苏南地区的民间舞蹈动作也在不知不觉中对缠绵蜿蜒的水流以及曲折幽深的园林长廊进行了模仿,于是就行成了一种“绕”的舞蹈动作路线,即“S”形的舞姿。这里所提到的“S”形的舞蹈动作路线并不是一种绝对的路线,而是一种相对的路线,其有可能是对称的,也有可能是不对称的。舞蹈以“绕”为动态表现,以“曲”为路径形态,于婉转缠绵中极尽苏南舞蹈所特有的温婉雅致。以《茶盘舞》中的“风摆荷花”这一舞蹈动作为例,其就是典型的“S”形舞蹈动作,强调全身动作姿态的弧线感。演员双臂在进行交替动作时要保持“S”形的路线,手腕也要形成“S”形路线,同时肋骨也要随着胳臂的运动而划出自己的运动曲线,就连头部也都要随着动作的摇摆从右到左盘绕成“S”形路线。
3.有节制的动作幅度
同苏南地区的吴语体系一样,苏南民间舞蹈带给人的也总是一种脉脉含情的感觉,充满了典雅和婉约之美。这主要是因为苏南民间舞蹈动作一直遵循着“点到为止”的表演尺度,意在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诉说充满激情的内容,在有限的条件下将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发挥到最大程度。这种拿捏有度的表演态度直接表现为舞者在舞蹈过程中有节制的'动作表达。这种节制有时候体现在舞蹈动作的路线上,有时候体现在舞蹈动作的幅度上,还有时候体现在舞蹈动作的节奏韵律上,甚至是体现在舞蹈动作的数目上。例如,无锡宜兴的民间舞蹈《男欢女喜》中,“苇塘倩影”这一舞蹈动作就充分体现出了舞蹈动作的节制性,它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舞蹈语言来表现整个舞蹈主题的。该动作为一双人舞蹈动作,不仅动作幅度较小,而且节奏也较为缓慢,但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到舞蹈内在的表现力,反而更加凸显出了苏南民间舞蹈温柔雅致的风格特征。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现状与优化策略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现状论文
改善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措施论文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说课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艺术考察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
浅谈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多元评议为写字课堂插上灵动的翅膀论文
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探究论文
中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结合论文
图书馆与国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论文
发表教育论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项目管理沟通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致谢的意义和作用
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
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写作
教育论文的写作意义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