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第14页)

本文共计2735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2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激感恩之情———情感的激发是产生感恩行为的前提动力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情感的启迪和引导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它不仅是理性的、逻辑感恩知识的传授,而更多的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陶冶过程,是一种化育。感恩情感的产生是实施感恩行为的前提。感恩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一种真挚的情感,它通过逐步感染和熏陶,唤起受教育主体的心灵共鸣,从而激发起主体自觉的感恩行为。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仅靠呆板的说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甚至会使之产生逆反心理。必须通过情感的疏导来排除其对外部教育的心理阻力。在感恩教育实践中,作为教育者自身必须拥有健康的情感,坚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把脉学生的情感,运用好情感沟通的桥梁,通过榜样教育法、情感教育法,设计各种活动平台等来开启他们的心扉,见贤思齐,使情感转化为信念和动力。

  (三)践感恩之行———引导个体施恩实践是形成感恩品质的关键感恩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从“感”到“恩”的启发引导过程。其中,人的知恩、识恩之后的“感动”是初始阶段,“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的行为模式的养成是感恩教育追求的最终结果,即感恩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个体的感恩认知、感恩之情内化为感恩行为习惯,升华为自身的品质。而感恩品质的形成过程是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内含情感体验的生活实践过程。如果不经历生活化的情感体验过程,就无法完成向施恩和报恩的转变,对感恩的认知也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可见,情感体验的生活实践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实践能让921学生体验高尚行为的愉悦、获得正确的经验、砥砺坚强的意志,从而固化行为习惯。显然,只有感恩认知、情感激发是不够的,缺少实践环节的感恩教育只能是隔靴搔痒。因此,在感恩教育实践中,要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回归实践,回归生活,要重视让学生付诸施恩的反复实践,可设立“感恩日”,要求学生以各种方式向有恩于自己的人行感谢之为。

  三、感恩教育的路径选择

  我们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以孝亲教育为突破口,以情感教育为主轴,引导大学生践行感恩,培养学生感恩品质,从而健全大学生道德人格。实践证明,感恩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为他们的人生奠基,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成效的长期机制,促进高校德育良性发展。

  (一)以感恩课程为教育主阵地,以求学生情通理达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依据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4]。其中,让受教育者识恩、知恩尤为紧要。我们编写《感恩教育读本》校本教材,按照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思路编排内容,分为知恩篇、感恩篇、报恩篇三大块。同时,创造性地开设感恩课程,以求学生情通理达。感恩课程安排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德育自身特点,规范各年级教育内容,使之形成有机联系的序列。大一时,立足于明理,讲授《知恩篇———认知感恩理》,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感恩教育思想,系统领悟感恩基本道理,强化学生对感恩的理性认识,引导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大二时,致力于育情,讲授《感恩篇———悠悠感恩心》,用古今中外“感恩典范”感染学生,让学生品味父母养育之恩、老师教诲之恩、他人帮助之恩、社会关心之恩、国家培育之恩,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确立感恩的信念,激发学生施恩欲望;大三时,着眼于导行,讲授《报恩篇———践行感恩为》,循着“感恩父母有孝心、感恩他人施关心、感恩社会献爱心、感恩祖国效忠心”道德提升的路径,进行相关内容讲授,让学生懂得“要怎样报恩”,升华感恩情感。

  (二)以孝亲教育为突破口,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孝为仁之本,仁为德之本。只有首先做到孝敬父母,才谈得上其他社会道德。同样,感恩教育必须以“感恩父母有孝心”为突破口,促使感恩品质升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感恩课程中,我们安排“难忘父母恩”这一教育内容,让学生走进父母之爱,体味父母生养之恩,激起他们孝亲报恩之情。在感恩父母中,我们具体要求学生做到“四心”:多沟通不耍脾气,主动向父母问好,让父母舒心;自尊自爱,心态健康,心胸豁达,让父母放心;勤俭节约,减轻家庭负担,主动承担责任,让父母省心;笃学修身走正道,学有所成早立业,让父母称心。在孝亲教育的基础上,着眼于移情,把对父母的感恩推广到对朋友、老师和社会的感恩,拓展感恩教育的内涵,共分三个维度:一是感恩老师教育我,增强尊师意识,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和创造;二是感恩朋友帮助我,增强关爱互助意识,促进人际关系的良性031发展,增强感情交流能力,形成和谐愉悦的心境;三是感恩社会温暖我,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回报于社会;四是感恩祖国培育我,树立振兴中华、报效国家的理想,升华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