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音乐 > 正文

让特殊学生领会音乐的美妙特殊教育论文

36 次下载 2 页 3334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让特殊学生领会音乐的美妙特殊教育论文

  贝多芬曾说过:音乐不分国界。我很认同,甚至认为音乐不仅仅不分国界,还应该是不分年龄、不分种族,不分智力,不分能力的。任何人都应该享有对音乐美的感受、体验和表达。

让特殊学生领会音乐的美妙特殊教育论文

  特殊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异于常人,他们或动手能力弱,或语言表达能力低,或动作不协调等。可他们也可以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音乐体验。作为一名小学音乐老师,面对这部分特殊学生,通过多年的特殊教育教学实践,我发现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让这些孩子尽可能地去领会音乐的美妙。

  一、通过动作领会音乐

  面对语言表达能力弱的特殊学生,通过动作来感受音乐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任教的班里有一个特殊的孩子——脑瘫儿小卢。这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很弱,基本不能把一句话完整表达出来,每次交流,听的人都得凭经验才能猜出他一两分意思。但是,他的动作协调能力不亚于其他同学,日常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也较多借助动作表达自己的意思。了解到他的这种特殊情况后,课堂上,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达音乐。

  如第七册第八课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一课,《大象》之欣赏。在初步的音乐欣赏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都能纷纷说出音乐通过速度的变化、声音的高低、音色的不同体现出了大象的特征——身形硕壮、步伐稳重。孩子们都领会到音乐的美妙了,但小卢是否也领会到呢?怎样才能让他表达出对音乐的感受,领会到音乐演绎的大象形象和大象特有的动物特征呢?于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进一步引导:“请同学们一边欣赏音乐,一边用动作模仿出音乐所描写的动物形象。”《大象》一曲响起,只见小卢左手摸着右耳朵,伸长右手,形象地模仿起拥有长鼻子的大象。

  接着,我继续引导:“这段音乐你们认为是用高音乐器演奏的,就把‘大象’的长鼻子向上摆动,你们认为是用低音乐器演奏的,请把‘大象’的长鼻子向下摆动。”随着音乐响起,小卢微微弯着身子,把 “大象”鼻子往身体下方摆动着。接着,我又说:“音乐中这种动物是怎样走路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模仿这种动物走路。”伴随着音乐的响起,小卢和同学们一起慢慢地离开自己的座位,跟着音乐一步一步慢慢地、稳稳当当地模仿着大象走路。在动听的音乐中,所有的孩子,当然,也包括脑瘫儿小卢,都随着美妙的音乐用惟妙惟肖的动作展现大象独有的特征。一节课下来,我们看到,不善言语的脑瘫孩子,也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中,与其他同学一起快乐地聆听音乐,感受音乐,领悟音乐。

  二、通过游戏领会音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了。游戏是指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活动。兴趣性是它最大的特点:形式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适合儿童心理和年龄特征,能使儿童主动参与。

  注意力缺陷综合征,医学上称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ADD),就是注意缺陷障碍,最主要的症状是频繁地、不自觉地走神。

  在日常教学中,我就接触过患有注意力缺陷综合征学生,顺仔就是其中一人。该患儿病症表现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坐不住,动作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属于兴奋型患儿。他们的行为和思维上易接受兴奋性东西。针对这种类型的孩子,恰当地使用游戏让其感受音乐的魅力,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很适合顺仔这种类型的学生。如第一册第八课《十只小猪过河》一课的学习。该歌曲内容富有童趣、诙谐。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待会儿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想玩的同学跟我这样做。拍节奏——× ×× × × ×× ×× ×。”(这一环节解决了歌曲的节奏部分)。一说到玩游戏,同学们都兴趣盎然,节拍打得又响又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