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浅谈体育教学的泛人文化实践教育论文(第2页)

4 次下载 3 页 4612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从文化的层面而言,这些认识更多地表现了体育文化在物质层面的特征,而未表现出人文体育所追求的对人自身价值的关切。其实,对于体育的认识早有许多学者做过深刻的研究。宋卫在其《论健康教育与运动技能教学的关系》的文章中认为:体育起源于原始人对生存、安全、娱乐三方面的需要,并以满足人类较低层次的心理需求:即生存、安全、爱为目的;[3]徐飞鹏认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精神实质就在于追求‘阴阳平衡,内外调适’,它与西方竞技体育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表现形式而正在于此。”[4]由此可见体育绝非简单起到促进健康的作用,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体育对爱、超越、和谐均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

  3分析及建议

  3.1领会《纲要》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体育教学的泛人文实践在操作层面上是具体的。首先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纲要》,明确《纲要》的指导地位,领会《纲要》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充分贯彻体育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其次,作为体育教师自身提升人文素养的需要,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并及时总结反思自身的教学经历提炼出具有积极意义的精神内涵。身为体育教师应该保持一份清醒,保留一份坚持,让人们相信我们的体育教育能够担当起培养国家栋梁的重任。概括地说,正人先正己,体育教师要想让体育教育健康发展,提高自身素养是第一步。

  3.2融入人文体育,强化体育教学独立性

  融入人文体育不是新概念,却长期倍受冷落。一直以来学校体育教学过分偏重于技术教学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这产生了许多被人们广为诟病的问题。例如:一个大学生在其求学路上至少经历了十四年的学校体育教育,然而学生们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却始终难以改变;耐力跑是一个对心肺机能极有帮助的运动,但学生们无论如何也难言喜欢。尽管我们说体育课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体育课的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最终随着问题的不断积累人们不禁会怀疑体育课作为课程独立存在的理由。笔者认为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体育课重技术而轻人文的教育方式,因此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以及合理、系统地讲述体育理论是彰显体育教学独立性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体育课过度技术化缺陷的重要突破口。以学习打篮球为例,学生们可以通过看NBA比赛学习之,亦可通过体育课堂学习之。体育课的特点在于它是即时互动的形式,师生分分秒秒都在互动,反馈及时、生动并融入了教师的体育理念。电视转播是单向的,半强制性的,是写实的,电视转播缺乏提炼,不能即时问答,与课堂教学相较而言其在概括性和理念的提升方面要明显逊色。可见在人文精神的融合上,课堂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实现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缺少课堂教学是断不可行的,体育教学的独立性只有通过技术传习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的形式方能凸现。

  笔者有长期实践之经历,认为:在学习技术前,体育教师应先与新生进行一次关于体育意义的广泛探讨。体育教师需阐明学习体育的意义,体育课教学的意义,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体育所为何事时才能产生持久学习体育的内驱力。也许有人觉得“何为体育”连学术界都未必能给出清晰的结论,一个普通的体育教师又如何敢“科学阐释”。笔者认为,教学在保持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是可以有多样性的,每一位体育教师甚至学生其实都可以对体育有不同的看法,不妨大胆地与学生讨论之,不必纠结于所谓的“真义体育”。体育教师阐明观点时只需把握大方向正确,同时将讨论引入有利学习的方向上即可,至于以后学生自己能产生何种体会那就看他们各自的领悟了。对体育教师而言关键是“体育教师的独立见解,这是实现体育课独立性的核心,是需要体育教师认真思考的!”   3.3反馈——彰显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积极的反馈不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体育知识、技术,更是体现体育教学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最直接的反馈包括观察学生的学习反映和师生之间的日常交流。现实中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在讲述完动作原理、训练方法之后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练、练、练,把学生当成机器,不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解决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学生在学习中一旦遇到困难且屡屡不能突破、改进,就会在“挫折”中消磨了对学习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巡视学生训练过程,发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