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浅谈体育教学的泛人文化实践教育论文

4 次下载 3 页 4612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浅谈体育教学的泛人文化实践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 人文 实践

浅谈体育教学的泛人文化实践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高校体育教学中长期存在缺失人文关怀的一些具体方面,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作者认为体育课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传习的层面上,而应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体育自身的精神价值并融会贯通于包括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反馈等诸多方面,令体育教学体现其独立性。

  1体育教学泛人文化浅析

  “所谓体育的人文精神,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1]而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体现我们可以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下称《纲要》)品鉴其中意味,《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性质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2]在《纲要》看来体育教学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身体教育层面,所谓的“身心和谐、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揭示的是体育教学应作为关怀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教学,其人文特征可谓彰显无遗。体育教学的泛人文化实际上是要求体育教学必须将技术传习与人文体育观有机结合,将体育教学的全部内容、形式导向对人类自身生命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应充分渗透进包括:“指导思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反馈在内的众多方面。

  2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缺失

  2.1从基层教育工作的知行矛盾看《纲要》的困境

  《纲要》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开展、实施的主要指导性政策,《纲要》在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方方面面做出基本要求的同时也指明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方向。通读《纲要》的人会发现其不仅是一个约束性政策法规,更表达出制定者们对体育课程人文化发展的期望。然而长期以来在基层体育教育工作中我们并没有对体育课程中的人文关怀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只是简单的技术传习。这种现象只能让体育教学变得机械,让参与其中的人变得麻木,因此也就不难想象学习者对于体育及体育课程会产生怎样的误解。从根本上说这将导致他们缺失长久进行体育实践的内驱力。造成这种情况的表层原因是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理解的偏差,深层原因则在于体育教师自身缺乏文化素养提升的意愿。因此,纵有《纲要》的苦口婆心,许多体育教师也未必愿意深刻领会其中用意,更不要说什么体育课程创新和新一代创新人材的培养。最终《纲要》仍将摆脱不了束之高阁的命运。

  2.2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泛人文短板

  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学双方共同付出努力。然而,当前实际教学工作中仍存在诸多急需改进、纠正之处。首先,一线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的基本问题缺乏思考、理解不深。何为体育,何为体育教育,现实中少有体育老师去认真探寻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形不成独立见解,上课就只能机械地传授运动技能,把学生当成训练机器。学生在没有理解体育究竟所为何事的情况下被动地参与其中,更多地只是感受到体育教学所带来的身体上的痛苦体验,而无法获得愉悦,如此教学必然令学生缺乏学习内驱力,打压教学效果。

  其次,体育教师缺乏科学的`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学习体育理论知识虽不能完全等同于人文体育,但须知学生人文体育素养的提升需要以诸多体育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构建。当前基层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缺乏讲述,一线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中为了完成技术传习的任务往往容易忽视体育知识、理论的阐述。直到两年大学体育结束依然不懂如何制定锻炼计划的同学大有人在;另一方面讲了但没讲透,体育理论知识传授的途径过于单一。许多体育老师仅仅依靠每学期4个学时的体育理论课草草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并且传授过程机械,缺乏多种媒介物的有效利用。

  2.3学生对体育认知的物质化误区

  多数大学生在经过几个学期的体育教学后普遍有如下感受:①、人参与体育运动是为了锻炼身体、促进健康;②、体育能锻炼身体、促进健康,但不知道具体的科学机理;③、上体育课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④、体育课就是一门“玩”的课,一门让自己放松身心的课程;⑤、上体育课最害怕耐力跑,最喜欢自由活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