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文教育文化的浅谈
本文共计247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关于人文教育文化的浅谈
人文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由人文教育的主体(学生)、人文教育的客体(载体)、人文教育的中介(教师)和人文教育的渗透的环境四个要素构成。日常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教材的人文教育素材深入挖掘,整体规划、整合,根据教学实际,找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点,精心设计育人氛围,让人文教育“看得见,摸得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实效。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它包括人们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社会制度和锦绣山河的特殊挚爱。
1、了解我国化学发展史,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我国古代化学工艺比较发达,造纸、火药、瓷器的发明很早。商代就能冶炼制造精美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毛公鼎、四羊方樽等;我国是最利用天然气的国家(二册P73);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学了利用碳制墨进行书写、绘画。(一册P89 );古代的钢铁生产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二册P2);“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早在西汉时期就以投入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二册P4)。
2、展示祖国锦绣山河的壮丽和自然的富饶,激发学生保护资源,科学利用合理开发利用的责任感。如溶洞景观(P108)桂林山水、本溪水洞等。我国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和藏量很大的.煤炭源(二册P84)。
3、介绍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记载天然气熬制井盐的《天工开物》(二册P73);记载湿法冶金的《淮南万毕术》等。
4 、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凌云壮志。如学生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石油—(一册P2)和钢铁
工业的蓬勃发展(二册;P2)的艰辛历程,使学生明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繁荣中国的硬道理。
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渗透
通过研究不同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加强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掌握一定的认知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1、唯物论。如世界的物质本质的探讨不同于唯心论(一册P35);物质的可分性(一册P36);物质由不连续的粒子构成(一册P31);等客观事实及化学式的书写(一册P44);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客观规律均有力证明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一科学论断。
2、辨证法。
A、质量互变规律的渗透。化学运动中,原子核内只差一个质子就形成不同性质的元素(一册P39);CO和CO2分子构成中,只差一个氧原子,但化学性质迥然不同(一册P103);可燃物的自燃(一册P24);氢气的爆鸣实验(一册P68);都是量变引起质变的有力佐证。化合与分解的实质就是吸引与排斥两种对立的力量此长彼消的结果(一册P16、P21)。
B、 对立统一规律的渗透。化学运动中存在着化合与分解、酸 与 碱、阴离子与阳离子的对立统一;水有三态变化,无论从哪种状态都能从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水相同的化学性质(一册P4);燃烧条件的研究反映了内因与外因关系(一册P23);分子的可分与不可分(一册P33);氧化——还原的同时存在(一册P70)都是立统一规律客观存在的体现。
C、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渗透。任何一个化学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如物质的循环变化:
Cu → CuO → CuSO4 → Cu(OH)2 → CuSO4 → Cu (二册P71);再如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更能说明否定之否定规律,具有普遍的 典型意义。
3 、方法论。
A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渗透。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一册P49 );酸、碱通性的归纳概括(二册P51)。
B、理论联系实际规律的渗透。如悬浊液、乳浊液及溶液的用途(二册P18);干冰的人工降雨及灭火(一册P97);化肥的合理施用方法等。
C、逻辑思维方法的渗透。通过大量的化学反应的特征分析,概括出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反应等具体大量的化学概念。分子、原子、化合价概念的得出体现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规律(一册P79)。酸碱通性的应用,遵循着一般规律对个别事物认识的指导作用。


经济管理创新研究论文
化学分析仪器在环保水质检测方面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陶瓷原材料检测方面的应用及举例
秦腔的来源和发展
HACMP的历史和发展
象棋的变化和发展
试析我国内衣的发展趋势毕业论文
EDA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IP在EDA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中的意义
探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论文
EDA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电子采购的应用和发展
工程施工中材料价格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论文
浅谈塑木材料在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应用的论文
相变材料对轻质建筑室内热环境的改善论文
材料语言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材料成本优化研究论文
浅析影视动画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研究论文
高分子材料简历模板
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