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应用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01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在电影、广播及电视的例子中,虽然教育技术不相同,但都经历了相同的循环,即从宏伟的展望,到试图在学校中推行,但最终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是什么出现了问题?其原因即为每个技术推行者所持有的以技术为中心的态度。教育技术的拥护者不该问“我们如何用技术帮助学生?”而似乎应问“我们如何在学校使用最新的教育技术?”
怎样才能避免每个新出现的技术教育重蹈LOGO综合症的覆辙?解决方案之一是把教育技术建立在以研究为基础的理论之上。要使一项新的教育技术得到有效使用,必须以学生如何学习的研究为基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为这个理论提供了支点,因为其宗旨之一即为理解技术如何被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如多媒体设计原则就是以研究学习者的学习为基础,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5]开始,借鉴双识别理论、[6]工作记忆模型、[7]认知负荷理论、[8]生成理论[9]及有意义学习SIO模型[10]形成的。
在多媒体学习中,学习者会经历3个重要的认知过程。第一个认知过程是选择,即选择新的言语信息来产生文字以及选择新的视觉信息来产生图像。第二个认知过程是组织,即组织文字以创造一个言语系统模式和组织图像以创造一个视觉系统模式。最后一个认知过程是整合,此时学习者建立起的言语模式和视觉模式中的相应事件(整体或部分)之间的联系。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式在计算机教学系统中的发展
计算机教学系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80年代的智能系统和90年代的计算机认知训练系统。而从以技术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最好的转换恰恰出现在计算机教学系统领域。最初,计算机教学系统旨在取代教师的角色而创设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随着教师角色的改变,计算机教学系统的本质也发生改变。其中有三个要素反映了这种转变:
①教学目标――教师希望并鼓励学习者发生什么改变。
②教学方式――教师如何寻求完成这个目标。
③教学知识――学习者是谁以及如何适应他们的需要。
1.第一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主要以行为主义教学原则为基础,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特殊的知识块。[11]CAI的教学方式是一些反馈训练和练习:学生给出正确的反应得到奖励,给出错误的反应得到惩罚。教学记录的只是学习者对每一个或每一类问题回答的正确性。CAI的研究采取以技术为中心的方式,研究者关注是否由计算机传递的知识比由教师传递的更有效。方法主要是比较学生通过CAI所学知识和通过传统的教师讲授所学知识的量的多少。CAI并没有证明计算机比教师教学更有效,也没能比传统方式创造出更大的学习收益。因此,CAI在理论上遭到了批评:CAI建立在把学习看作知识传递的观点上,这一观点与认为学习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观点相左。[12]
总之,CAI探索的失败是因为它沿袭了一个错误的命题,即“用技术学习比不用技术学习更好”。其核心目标是要确定是否计算机比传统教师的讲授会更加有效地将信息植入学生的头脑中。由于采取技术为中心的方式,因而CAI没能解决更基本的问题即技术如何能用于帮助人类学习。因此,根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教育技术成功的要诀为:不是计算机本身如何影响学习而是计算机如何被使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不是要把一条条信息传入学习者头脑中,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建构知识及计算机可以作为建构知识的助手所起的指导作用。
2.第二阶段:智能指导系统
智能指导系统(ITS)的探索代表了由以技术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的转变。智能指导系统是一种旨在模仿各领域的问题解决过程的专门教学的计算机程序,其教学目标同样是为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及获得一定领域的推理能力。[13]
其方法是在模拟专家教师的同时设计一些引导性练习,暗示如何完成任务和描述榜样如何完成任务,学生则在一定的指导和模仿下处理问题。教学知识包括学习者的错误和处理问题的标准模式,同时该系统能够指出学生已掌握什么、仍需要学习什么。通过学生知道什么和应知道什么,系统训练学生获得还没有掌握的知识来帮助其学习。智能指导系统的工作原理一般需要学习认知理论的支持,因而ITS的研究促进了人们对学习者认知过程的关注。通过仔细分析成功学生的认知过程,ITS研究者可以开发帮助新手获得这些过程的系统。当然ITS也受到指责,它没能解决更多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问题,如元认知、自主学习及学习倾向的发展等。[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