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市场口碑营销可行性分析的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673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口碑营销的魅力
普通消费者获取产品信息的主要渠道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或营销企业所做的各类大众媒体广告。面对每天各类广告的狂轰滥炸,消费者容易麻木,加之许多广告传递虚假信息,或者夸大信息误导消费者,伤害了消费者对广告的信任,降低了广告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另一种是对产品信息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上有着不可忽视作用的口碑传播。零点调查公司的研究人员发现:有59%打算购买电脑的消费者会从朋友、同学那里获得产品信息,而40.4%的人最相信朋友的介绍;在空调、保健品、洗发水、房屋等产品的购买过程中,分别有53%、49%、35%和32%的消费者会通过朋友介绍获得相关产品信息。
因为口碑的魔力,在同类产品中,对于广告宣传和朋友推荐的品牌,消费者容易对朋友推荐的产品产生认知度、信任度,会主动选择和接受它。如果企业在营销产品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口碑的作用,必定会达到很多常规广告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良好的口碑不仅仅是企业的一种荣耀,也是一种高效、低成本的营销手段。
二、我国农村市场的消费特点
在我国,农村居民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拥有9亿消费人口组成的2亿多个家庭。有人曾测算,如果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达到城市的中等水平,消费总量将翻2—3倍,所以,我国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就我国农村市场消费特点而言,它包括:
(一)潜力性
目前农村居民随着收入的稳步增长,新的消费观念正在形成,购买力正在逐步提高,尤其是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生产资料逐步成为农村的消费重点,从而使农村市场形成一个巨大的消费潜量。
(二)示范性
农村居民具有比较浓厚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同时由于农村的居住特点,使得邻里之间、亲朋之间经常走户串门,信息非常开放,且口头传播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某家买了什么好东西,很快就能为其他家所知道,并能带动一大批,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从口碑营销角度看,利用这种示范性是很好的策略。
(三)功能性
我国农村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即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如服装,护体保暖、耐穿耐洗远胜于鲜艳美观、个性展示。这种功能性特点对产品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价廉:在保障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价格越低越好;基本功能相同的产品,农民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低价产品。(2)实用:强调产品的使用功能,并能适应农村的消费环境,而对产品形式要求不高。(3)简便:要求产品实现其基本功能,而勿需过多的奢侈功能。
(四)分散性
一方面是指地域上的分散,我国农村分布广、居住散,难以形成像城市那样的人口和需求集中。另一方面是购买力的分散,虽然农村居民购买力总体规模很大,但户均的购买力水平则很低。此外,农村居民消费的范围也比城市居民广,如农业生产资料、农用机具等,也造成了购买力的分散。
(五)差异性
差异性是农村市场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一是地区间购买力水平的差异,富裕地区、发展地区与贫困地区,在需求的质和量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二是地区间消费环境的差异,除了基础设施状况不等外,更主要表现在我国平原、山区、丘陵、高原、草地、沙漠,江、河、湖、海,造成不同地形的地区即便对同一产品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三是同一地区内不同农户之问的购买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加大,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与尚处于温饱阶段的农民在需求上自是不可同日而语。(六)层次性
农村市场的层次性,一是指农村与城市消费时间上的差距,如一些在城市已趋饱和的产品在农村则刚刚进入消费高峰期。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消费差距约为10年,也就是说城市市场10年前消费的主力商品是现在农村市场消费的主力商品,城市市场现在消费的主力商品将是农村市场10年后消费的`主力商品,这是一个大致的规律。二是沿海、中部与西部地区消费的梯度性,即产品消费基本具有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逐步辐射的趋势。三是农民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在重要商品需求方面,农民选购的次序大致为:首先是生产需要,如化肥、农药、种子、农用薄膜、农用机具等;其次是建房需要,如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最后才考虑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需要。四是农民消费观念、心理的差别,有的地区农民重物质需要、轻文化、服务需要,重积累、轻消费,有的地区则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