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浅谈文化与文化教育的关系(第4页)

本文共计760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6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传统文化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群众的文化创造结晶,是群众文体的很需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民间性等显著的特点。对于传统的文化建设,融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现代群众文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直接的反映是那些经历了千万年遗承的民间传统节日,中国戏曲和其他至今保留在民间的'古老艺术内容和形式。这些曾经与我国农村经济生产方式农民审美层次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在今天的农民中仍然有它广泛的受众。当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有选择。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待本国和外国的文化遗产,都应取批判和继承的态度,就是说,对一切文化遗产都要作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精粕,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蓬勃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必将导致对文化生活产生瓣的需求。传统的文化只有实现功能更新,才能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适应。这种功能更新,实质上是传统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创新,也就是传承的基础,没有继承便没有创新。然而,只有创新才不至于使传承成为对传统文化的重复,才能使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充入新内容。由此可见,在继承与创新中,创新是主要地位。通过创新,突破传统文化继承过程中的许多主客观制约因素,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总之,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必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这是历史客观规律。同时,传统文化只有不断改造,变异,创新,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跟上时代步伐,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的新走向

  传统文化的革新,是一项极为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从客观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新走向:

  一、由单一的强调娱乐性,向集时高政治宣传,文化娱乐业余教育,科学普及,体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文化拓宽。

  传统文化是人民群众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在漫长的农业劳动中,农民为土地束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多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落后,也大大延长了劳动时间,仅一些固定的节日活动就能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以自我娱乐为唯一目的。

  社会主义制度确以后,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之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迫切需要。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人民群众从实践中越来越懂得文化科学知识的价值。此外,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关系不断完善,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大大增加。所以这些变化,促使传统文化走出纯娱乐性的小圈子,着五位一体的大文化方向发展。

  二、现代科学技术在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运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为经济提供了直接的动力,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以民间的灯节为例,建国以来传统的灯节得到继承和发展,尤其是随着声、光、电机械以及现代材料的广泛应用,使一个一度的民间灯节变得更加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三、由纯文化行为(活动)开始向经济领域拓宽,融文化经贸、旅游业为一体。

  文化价值的发现,引起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由此意识到,通过文化社会功能的综合作用,能对一个地区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繁荣,经济振兴,生产力发展迸发出巨大的促进作用。以永康从上古时黄帝铸鼎到中国五金城十年来的五金文化博览会,弘扬了永康的五金传统文化,从小五金发展到大五金,从永康走向全国,从中国播向世界。这一活动不仅弘扬了永康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广交了四海内外的朋友,推动了永康的经济发展。类似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活动,各地都有,它即使传统文化在经济活动中释放出巨大能量,也有效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四、加强了与其它地区民族和国家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扩大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

  传统文化活动,往往局限于本地,本民族,具有一定的狭隘性。而今,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现代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交流频率也日益提升,通过对一切优秀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和充实,使民族的文化更加充满活力,更加生生不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