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毕业论文 > 正文

浅析高校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论文

20 次下载 3 页 3080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浅析高校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借鉴高校专业教育的模式和体系,建立一套高校德育工作的体系,从而使德育工作者摆脱一直以来充当的消防队和游击队的尴尬身份,真正在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中占据主动和引导的地位。

浅析高校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道德建设,传统美德,课程设置,利弊得失

  笔者从进高校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今,在学生道德建设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一个困惑,德育工作好象一直都是消防队和游击队,发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始终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反观作为高校教育另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教育,却有着完整的教学模块和教育体系,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么,作为教育工作的两大方面,有着同样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意义,那道德教育为何不能借鉴专业知识教育而建立自己的一套教育体系呢?依笔者个人的拙见,此法可行。

  一、教育内容

  要想建立教育体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些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课程设置。中国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可供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产数不胜数,尤其是道德伦理方面,更是历代圣人先贤最为重视、著述最多的问题。这些作为历代道德准绳的传统美德,仍然是当代社会所有人所应当遵守的社会规范,那么课程设置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笔者选择了16种传统美德作为16门德育课程,分别为:敦亲、贵和、勤俭、好学、爱国、明志、知耻、改过、自强、诚信、自主、求新、审势、持节、务实、尚勇。

  二、教育模式

  教什么解决了,那要怎么教呢,也就是课程该如何安排呢?按照一般的教学规律,应将本、专科区别进行课程安排,本科学制为四学年八个学期,因此这16门德育课程将在八个学期内完成,每学期开两门课。而专科学制为三年六个学期,所以在专科阶段的学习中只开设12门德育课程,而剩余的4门课程则放到专升本后的两学年四个学期进行授课。那下面着重把本科的具体课程安排及教学目标进行一个详细的解释:

  (一)第一学期开设的是“敦亲”和“贵和”两门课程。所谓“敦亲”,即指厚爱双亲,也就是孝道。之所以把“敦亲”作为大学第一门德育课,原因有二:其一,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也,讲道德当然要从本源开始。其二,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处于父母呵护之下,只知索取不懂回报,进入大学是他们独自生存、步入成熟的开始,要让他们学会感恩。所谓“贵和”,就是“以和为贵”、“和谐相处”,目的是要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尽快融入到大学集体和大学生活中去,这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成熟是至关重要的。

  (二)第二学期开设的是“勤俭”和“好学”。“勤俭”包括勤劳和节俭两个概念,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风和生活习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而“好学”是作为学生的本职工作,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应该在大学之初尽快培养好学习习惯。

  (三)第三学期开设的是“爱国”和“明志”,爱国主义教育是所有学校都不可推卸的责任,爱国也是每一个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可以通过开设这门课使学生增强国家荣誉感、树立为国贡献的信念、了解国家当前的形势和发展。而“明志”是指要教会学生明确自己的志向,度过了大一的适应期后,应尽快制定自己的短期目标和长远志向,不能漫无目的、浑浑噩噩的混过大学生活。

  (四)第四学期开设“知耻”和“改过”两门课。到了大二下学期,有一些同学会因为自己的不成熟而犯下错误,甚至受到处分,所以要让他们“知耻”,所谓“知耻近乎勇”,知道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并因此感到羞愧,这就为后来的“改过”奠定了基础。“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因此,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就要勇于改正,那么这些错误也就只是成长路上的磨练而已;如果执迷不悟,那错误就真成了人生路上的岔路口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