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之困境论文(第2页)
26 次下载 2 页 3289 字【 字体:大 中 小 】
优秀教师、优秀学生、有效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是目前县级中学的一大困境。
三、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之评价困境
教学的评价分为学生的学习成效评价和教师的教学成果评价。可是这二者之间能否达到统一呢?这就是语文教学评价中的一大困境。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我们主要看的是分数,可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当然试卷上的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是语文素养不单是文字表达素养还有口头表达交流的素养、阅读理解的素养,这些素养不是简单的一份试卷的卷面分数就能反映的。至于价值理念培育的成效更是无法在试卷上真实完整地反映,所以在现有的评价体制下学生的学习成效是无法完整显示出来的。
作为教育者都明白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效以分数来论就太极端了,可是我们现在就只有这样的评价机制。一个语文教师不单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培育者,更是情感价值的播种者。好的教师让学生学会了,快乐了,感悟了,甚至高尚了。可是这些隐形的东西怎么去评价呢?这是评价教师教学成效的又一困境。
四、当前县级高中语文教育之教与学的困境
(一)教授困境
首先高中语文学科的教授分两部分:必修5本和选修15本总共20本教材,这么多的教学内容说实话是不可能在两年中全部完成的。因为为了应对高考,高三是不可能再教授必修和选修内容的。必修需要系统学习,那么选修该怎么取舍呢?目前的县级高中的语文教学基本都选择与高考相关的诗歌选本和传记选本,这样选择是有利于高考了,但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比如语言文字运用选本非常适用于生活,文化经典阅读选本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总之,各种选本都有其特殊的价值,可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确实无法完成稍多点的选本,那么怎样在高考与教学内容间作个平衡,该如何选择取舍是目前教授者主观上的一个困境。
其次,语文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精神价值理念,可是不得不说县级中学的语文教育是滞后的,更多教师是做知识的灌输者,很多学生语文卷面成绩不差,可是回答起问题或说起话来要么语塞要么词不达意。这样语文的工具性效果无法实现。此外,语文教材中有些精神价值理念的灌输也是让教授者面临困境,当前的社会环境总让文本中的一些价值理念显得不识时务,例如:学习陶渊明我们感受到的是“淡泊、自由”,学习李白我们看到的是“傲岸不羁”,学习《老人与海》我们学到的是“永不妥协”等等,可是这样的价值理念在现实社会中是不能完全附诸实践的。作为教育者希望学生理性、圆滑能适应社会。所以在培育学生的精神理念时教师有时是左右为难的。
(二)学习困境
县级中学的语文教育起点低,学生的底子薄这些因素造成学生学习的难度大,这是客观上的困境,而学习的功利性与被动性是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陷入困境的主观因素,农村来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很明确--------“脱农”,这就使得他们格外重视的是能否让他们脱农的分数,至于收益慢的,注重精神修养的语文学科他们是不重视的。加之农村学生很少对语言文学从小就树立起一种情感,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到了高中大多数学生对待语文学科只是以一门拿分学科的态度对待,这让他们的学习缺少了主动性,他们不屑去发现语言文字的美。即使推荐给他们很多精彩的名著他们也懒于一顾。在客观上与主观上的双重学习困境下,县级高中的语文教学显得艰难险阻。
五、结语
总之,作为县级中学的一个一线普通语文教师,我对高中语文教育的尴尬现状存有很多困惑,自己每天在教书育人,也每天都在困境中思考寻求着出路。我们在思考着、摸索着,以期让语文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完成一位教育者塑造高尚灵魂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