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管理论文【精选15篇】(第4页)
本文共计3336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3.4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许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将造成一个不良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下面这些方法来解决。
(1) 加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加强课堂的趣味性,并向学生强化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主动学习,不再抗拒课堂,并带动周围的同学一起探索知识,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培养有效的学习习惯
班主任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和优势,指导学生使用适合的学习方法,例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听课做笔记等。对其在学习上每一次的进步都给予公开的表扬和鼓励,使其在学习上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加强对学习的兴趣。
(3)定期检测学习情况
班主任可以要求任课老师在每次学完一节或一章内容后,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检测题目,利用晚自习的时间,由班干部监督进行测试,以掌握学生对该章节知识的了解程度,并根据检测情况,由任课老师针对没有掌握的部分进行重点辅导。长此以往,对于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3.5 发自内心关爱学生
处于成长期的学生,非常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例如父母的夸奖、老师的表扬、同学之间的鼓励等等。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让他们在爱的温暖氛围中积极向上地学习和生活。另外,班主任还应积极创造机会将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发挥出来,让其得到其他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能让学生们在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能够积极地去改正,以取得更大、更好的进步。
4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班主任,必须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引导其建立一个良好的人生观。要想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根据不同的情况转变不同的管理方式。用爱温暖学生幼小的心灵,加强其善良、宽容、正直道德观建设。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加强班级荣誉感,让他们能够用积极向上的心态主动去学习。
浅谈班级管理论文4
摘要:心理契约理论强调契约双方的共同参与,这与现阶段班级管理的理念一致。文章从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的可行性入手,探讨了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对师生双方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在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构建心理契约型的班级文化。
关键词:心理契约;教师;学生;班级文化
心理契约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施恩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和书面契约相对应的一种概念,是一种非书面化、未成文的契约,是契约双方相互持有的、用以表明双方隐含的和未公开说明的相互间期望的总和[1]。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以规章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的契约之外,往往还存在一种不成文的管理形式,即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师生双方之间的心理契约有着较强的能动性,积极的心理契约会使班级管理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的可行性
(一)运用心理契约理论使班级管理从刚性化转向柔性化
传统的班级管理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使管理呈现出一种刚性,这种刚性管理虽然短期之内效果好,但是管理过于刚性,不利于良好班级管理模式的形成[2]。心理契约虽然是以一种未成文的制度形式出现,但其本身依旧具有管理功能,且具有弹性,处理具体事务时应变能力强,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更能体现班级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可以有效弥补学校班级管理中刚性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的缺点。
(二)心理契约理论的运用推动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
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倾向于单向管理,即教师管理学生。心理契约理论下的班级管理是双向管理,基于心理预期,教师期望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全面发展,学生期望教师教学能力强、有责任心、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够按照对方的期望提升自己,那么师生之间就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契约,这种良性的心理契约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班级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心,促进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相反,师生之间不良的心理契约则不利于班级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