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数学毕业论文 > 正文

(优选)数学论文(第5页)

本文共计2396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一、为学生探索发现新的公式、法则、方法创设情境,提供条件和机会

  探索,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运用比较、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或直觉思维及实际操作,探索获取新的知识。代数中的公式、法则、方法等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的,教师可以用旧知识求解旧问题或旧知识解出新问题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探索发现新的公式、法则、方法创设情境,提供条件和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可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以设疑、激疑、导疑、释疑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意,置学生于“愤悱”情境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教同类项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些单项式,如5a、7b、3a2b、-2b、-a2b、-4a2b、3a2b、3xy、-2xy,接着,学生思考、操作、议论:

  1、请从这些单项式中,按你自己观察发现的规律或特点,每次选取两个单项式,求出它们的和。

  2、你发现什么样的两个单项式的和很好求?结果怎样?

  3、你用的法则是什么?你的做法可以吗?有什么依据?你在小学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

  提供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首先感觉到有必要构建同类项概念,发现同类项的特征,寻找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其依据、应用范围。学生在运用旧知识的基础上,也就发展了自己的'创新意识。他们今后在遇到新问题时,就会先观察或联想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类似的问题,发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途径。

  二、设计学生重新发现的过程,以训练他们观察、思考的能力

  在几何教学中,许多定理的发现、习题的多种证法的获得,都可以设计为学生重新发现的过程,以训练他们观察、思考的能力。比如,《圆的周长》教学可这样设计:①设疑引入: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 ②实验操作:分组测量圆形学具的周长,填表后计算。③猜想结论: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猜想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④验证猜想:学生确定任意一个,用直径与圆周长比较进行验证。⑤教师介绍祖冲之和圆周率。⑥归纳总结:利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没有任何一个创新行为能离开直觉活动,几何教学要十分重视直觉思维的作用,因为几何图形能为重新发现数学结论提供有力的支持,学生能够在图形的直觉作用下,探索出新的结论。因此,许多几何概念、定理的教学都是从图形出发,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探讨问题的答案。在几何证题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从图形的特征中思考证明的思路,发现独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周围环境中发现与提炼数学知识,发现问题的解答方法

  初中数学中有些定义、定理、方法直接源于实际,应该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周围环境中发现与提炼数学知识,发现问题的解答方法。如相反数、数轴、绝对值、两点间的距离等概念,都可以在生活实际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可以此设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重新发现这些概念的内涵。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也可从生活实际中找到类似的东西,学生就能够由此及彼,掌握数学方法。比如,在教学平面几何中的“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公理时,我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犯罪分子从一栋大楼的阳台上试验射击,子弹穿过另一栋大楼的一户人家的玻璃窗直射到室内墙壁上。公安干警沿着墙壁内的弹头和玻璃上的弹孔所确定的方向观察过去,直接找到了犯罪分子的准确位置。你能说说公安干警是如何判定的吗?学生通过分析描述,透彻地理解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道理,并深刻体会到这一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数学论文8

  一、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1.用好教材,强调数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

  不少数学学困生都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无味的,是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的,所以无法喜欢数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调呆板的教学模式,不能只会教教材,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比如在探究《矩形的判定》这课的时候,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出示一块矩形小铁片,并提出问题———某公司的林老板想招聘一名质检员,他拿出老师手中的这个四边形零件,问正在参加应聘面试的陈华:假如现在你只有一把刻度尺作为工具,你能检测出这个四边形零件是否为矩形零件吗?若能,该如何检测呢?让学生猜测、讨论片刻后,教师告诉学生,陈华利用他初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很快就回答出了这个问题,面试顺利过关。再问学生是否想学习陈华解决这个问题所用到的知识?这样引入新课,学生马上会感觉到学习矩形的判定有趣又有用,可以大大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学习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若只讲解教材提供的内容,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学这些内容没意思,也没啥用。教师可先出示一道题:口算1532-1522,问学生能否口算出结果,学生感到疑惑时,教师立刻说出答案并请学生检验是否正确。甚至还可以选一些更复杂的题进行快速口算,让学生感到吃惊和好奇,这时告诉学生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与趣味性,使学困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倍增。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