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论文【优秀15篇】(第11页)
本文共计3378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3结语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园艺植物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学课程的兴趣,促进了师生间互动,增强了学生创新和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管理学论文10
[摘要]文章在分析大学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五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业教育模式选择管理、创业知识和技能储备管理、风险和社会责任管理、创业孵化服务管理、创业条件管理、创业文化管理和创业过程的社会化管理等问题,并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创新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创业教育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
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既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又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在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中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让大学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因此,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迫切性。对宁波6所高校1200名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向与影响因素展开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宁波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知能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面对创业教育实践的各种问题,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亟须转型升级。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社会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管理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大学教育体系与实践过程。大学创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如下:
1。以学术课程教育为手段,提高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和理论指导。大学教育要普遍开展以培养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历史性地承担了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新任务。这要求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迅速转型升级。
2。发挥和利用大学业生自主创业的创业精神、兴趣和潜质,将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和专业技能、兴趣有机结合起来。为此,要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潜质,在提高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和管理、创业冒险精神、创业社会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管理能力等能力的同时,提高大学生自我实现的能力。
3。探索政府及高校引导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管理的新方式。创业教育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后来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劳工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教育署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与倡导。麻省理工学院自1990年举办首届创业计划竞赛活动后,该校毕业生和教师平均每年创办150多个新公司,据统计表明,该校的毕业生至今已经创办了4000多个公司,这些企业仅1994年就雇佣了100多万员工,创造了2300多亿美元的销售额,为促进美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据最新统计,至今为此,美国大学和学院开设创业课程的已超过1100多所,其中50%以上开设并提供了不少于4门创业方面的课程。
4。将大学生创业方向向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重要思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具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甚至关键核心技术、拥有强大市场有效需求特别是国内有效需求潜力,同时兼有资源能耗低、产业升级引领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它需要一大批科技创业人才和优秀中小企业的创业实践。
5。创新高校建设目标,促进高校建设目标的'多元化。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以创业带动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高校建设的重要目标。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
1。创业教育模式选择管理。大学生创业教育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创业技能,设置课程的原则是突出学科之间的互补性,内容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这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管理紧密相关。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已逐步形成了三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综合素质为重点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为重点的创业教育”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模式。他们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学习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基本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所需启动资金和技术咨询。发展趋势表明,大学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选择上具有越来越高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宁波大学在多年创业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课程渗透、实训导向、管理先行”的“三位一体”创业教育模式。该课程体系结构由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大类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以及专业方向模块、创新创业计划等组成,推动大学生具有创业精神,逐步走上创业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