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数学毕业论文 > 正文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第2页)

67 次下载 18 页 29405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活跃自己的课堂,让课堂充满乐趣

  课堂很重要,而课堂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课堂是沉闷还是活跃主要看教师。教师讲课枯燥,学生肯定不能认真学习,而数学本身就是一个枯燥的学科,这就要看教师怎样来活跃课堂了。首先,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应该只会讲书中的内容,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讲一点课外的知识,这样既能够提升课堂的活跃度,还能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其次,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这样才能在适当的时候及时调整课堂的状态。好的课堂对学习有帮助,一个充满乐趣的课堂肯定比一个枯燥的课堂更让人喜欢,谁不想在一个充满乐趣的环境下学习呢?

  (三)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教师都喜欢好学生,但是每一个教师都不能放弃差生。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人学得好,一些人学得差点。特别是数学这样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这时候,如果教师只注重优等生的学习而不关心落后生的成绩的话,这样就会导致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所以呢,教师要注意全体学生平衡发展,让优等生更好、中等生更上一层楼、落后生更快赶上来。教师不能放弃学生。而且,教师在平时不能过多惩罚学生,要尊重学生,多多鼓励学生,这样学生的成绩才能上升。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第2页)2

  一让学生多表现,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年龄小,活泼可爱,表现欲望强,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适时创设一些让他们表现才能的机会,并给予充分肯定。如可让学生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等,都可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14-8”这道题时,我故意做错,让学生发现我的错误,学生一见老师做错了,立刻指出并且有些骄傲,这时我再紧接着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你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算法?”于是,学生们都积极思考,纷纷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适时引导,提高探究效果

  探究教学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因而教师不可让学生无目的地盲目探究,而是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和帮助。具体来说,在探究教学中教师主要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精心设计探究计划、选择和组织恰当的教学材料、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即时指导和信息反馈。此外还要注意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较常见的探究方法有:观察——归纳、操作——发现、猜想——验证、类比——联想等。如猜想—验证法,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学生已对内角和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教师应提问:“你们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会从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猜测到内角和是180°呢,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猜测是否正确呢?难道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验证,既有趣又提升了学生的探知能力。

  三充分挖掘探究资源

  探究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中,教师除了掌握必要的技巧外还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有探究的资源。教材中可探究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并不是都适合我们,因而需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可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三组小木棒,其中一组是可组成三角形,另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最后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然后组织学生分别用这三组木棒摆三角形,并分别量出各组木棒每根的长度。教师把学生量得的三组木棒长度分列在黑板上,并就此提出:“请用一个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条件。”这时,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组数据里寻找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线段的积大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根木棒长度的和与第三根比较,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应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一一筛选,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出的结论。这种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除了挖掘教材内容,我们还可发掘生活资源开展探究,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因此,教学中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从小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从小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如学完“圆的周长”后,组织学生去测量树的周长、操场的周长、圆形水池的周长、圆形花坛的周长等,既有趣又让学生学会了动手、动脑,加深了对周长的认识。而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将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