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视觉图像的历史范式与文化变迁(第3页)
本文共计440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杰姆逊在论述仿像的时候指出,仿像是那些没有原本的东西的摹本。例如汽车,T型汽车自始至终的产品,假设有五百万辆,都是一模一样的,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原作和摹本都是由人来创作的,而仿像看起来不像任何人工的产品。他还指出:“这些极度真实的艺术品对现实是有一定影响的:如果你在博物馆里长时间地盯着这种塑像看,那么当你转过身时,你会怀疑周围的人是否是真实的。萨特就这一过程发明了一个很有用的字:非真实化。就像从里面将一个存在的人掏空了,外面什么也没改变,没有任何特殊之点,但里面却已经空了,成了空心人。每一样东西都可能被非真实化,成为蜡像。……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里,形象也是有着同样的非真实化的效果。尽管它很忠实地复制出现实,但也正是在这种复制中,形象被现实抽掉了,非真实化了。”这种仿像除了自身而外,与任何“现实”无关,也不再根源于任何“现实”。现在可以利用计算机合成图像,创造出非现实的东西,利用数字虚拟成像,而非依据现实。这样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被模糊,导致人们认识对现实与非现实产生质疑。影像不仅是逼真的,而且以一种真实无法比拟的强烈的刺激煽动、征服、控制了大众,影像的真实外观掩盖了人为的虚假性。近年来,电影、电视、VCD、MTV、广告、仿真艺术、数码技术、互联网络等种种“仿像”一起为大众创造了虚拟的超现实文化空间。
这一阶段文化是由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文化转变为商品化的、以消遣和操纵为宗旨的、非创造性的“文化工业”,颠覆工业文化的理性精神,消解一切绝对的、给定的、中心的东西,而且也消解人之主体性,达到自我消解的境界,甚至创造出与现实世界完全无关的虚拟世界,从而将世界变成一个没有价值深度的平面。
在人类的视觉文化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一方面人的理性和自觉意识不断增强,人的创造性不断发展,在图像的发展史中表现出对自然和自在的不断超越,从中体现出的是人类的超越本性;另一方面,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科技,使人类视觉文化越来越导向非现实、仿像,它是技术理性主义的结果,仿像与现实脱离的特性显示出人类自身的创造物在一定条件下走向异化和自在化的状态,它重新转变为制约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成为人类需要重新超越的第二自然。人类的文化正是在创造与超越中获得价值。


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论文(9篇)
浅谈完工百分比法在企业建造合同实务中的公道运用
对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治理的探讨
电子商务企业信息管理能力探究论文
浅谈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
浅谈企业标准资料管理
浅谈油田企业的薪酬管理
浅谈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浅谈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思考
浅谈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
音乐教学与美术体育相结合的论文
中职美术人性化的教学浅析论文
浅谈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生活化策略
新课改下高校美术基础教育创新研究论文
中职学校美术教育论文
德育如何融入中学美术教学的策略创新论文
美术作品鉴赏论文
美术鉴赏的专题论文
毕业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开题报告和正文的格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