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关于个人实习报告(第18页)
本文共计9566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19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4.社会实践结论:对实习生活的总结
在实习的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同样,在平时的实习生活中,也学到了不少。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自身意识觉悟的提高。廉政工作是各行各业中一个永远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监理行业中,廉政问题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项目部实习了这么长时间,发现对这一点落
2024年关于个人实习报告(第18页) 篇16
一、实践目的:
作为刚接触建筑类的学生来说对与建筑的认识和理解不足、对建筑的设计更是一窍不通!此次去上海、苏州、杭州正是通过体验和见习城市,从而对专业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
二、实践内容:
1、9月06日~9月08日苏州(苏州博物馆、拙政园、狮子林等)
2、9月09日~9月12日杭州(西湖、中国美术学院等)
3、9月12日~9月14日上海(上海城市规划馆、南京路步行街、浦东新区
三、实践结果:
1、园林景观的设计技巧(拙政园、狮子林等)
2、建筑物的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苏州博物馆、中国美院等)
3、历史街区的改造与保护(南宋御街、西塘古街、上海新天地等)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
第一次参加城市见习我觉得作为学生、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趁自己还年轻多去外面看看;多去感受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建筑给予我们不一样的感觉,只有在校内的学习和结合校外的体验;我们的专业知识才会有所提高!
以下是我此次见习的主要体会:
一:团队精神、集体主义
此次见习活动虽然是老师带领着我们去,但这样同样考验一个人的团队精神。一个团队是否能够高效的运转关键在于个体!就像此次活动有一些同学因“流连忘返”而忘了集合的实时间,为了等那么一个人所以耽误了整个集体的行程;这件事值得我们反思一下。
二、对自己专业知识上的一些理解
①风景园林设计处理上的方法(拙政园、狮子林):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
以水见长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
自然典雅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
庭院错落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花木为胜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
苏州园林甲江南;狮子林假山迷宫甲园林。狮子林以假山著称,山占地面积约0.15公顷。可以说,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园林大规模假山的仅存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游人穿洞,左右盘旋,时而登峰巅,时而沉落谷底,仰观满目迭嶂,俯视四面坡差,如入深山峻岭。洞穴诡谲,忽而开朗,忽而幽深,蹬道参差,或平缓,或险隘,给游人带来一种恍惚迷离的神秘趣味。“对面石势阴,回头路忽通。如穿九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变幻开地脉,神妙夺天工”,“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就是狮子林的真实写照。狮子林的假山,通过模拟与佛教故事有关的人体、狮形、兽像等,喻佛理于其中,以达到渲染佛教气氛之目的。园内水体聚中有分。水源的处理更是别具一格,在园西假山深处,山石做悬崖状。一股清泉经湖石三叠,奔泻而下,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引人注目的人造瀑布。园中水景丰富,溪涧泉流,迂回于洞壑峰峦之间,隐约于林木之中,藏尾于山石洞穴,变幻幽深,曲折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