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实习报告 > 正文

2024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第49页)

28 次下载 66 页 115399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024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第49页) 篇24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后、后人员外出务工或经商的达%以上,农村中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上升,现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状况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进一步了解我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状况,查找问题,提出建议,指导工作,课题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分布在xx个镇,极少数分布在双龙湖、双凤桥、悦来、回兴、两路、王家x个街道。据统计,截至今年x月底,全区共有xx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x人。从年龄上看,x-x岁农村留守儿童x人,x—x岁农村留守儿童x人,x-xx岁农村留守儿童x人,—xx岁农村留守儿童x人;从入学情况看,x—x岁的农村留守儿童x人已入幼儿园(学前班),x—xx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只有x人辍学。

  xx区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生活现状调查汇总表见附件

  二、主要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力度比较薄弱

  从调查统计情况看,我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类型主要是隔代监护型和亲朋监护型两种。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的约占%左右,由叔伯姑舅等监护的约占%左右,由其他亲友监护的约占x%左右。监护人的年龄为xx岁以上的约占%,-xx岁之间的约占%;高中文化程度不到x%。

  (二)农村留守儿童内心世界比较封闭

  调查反映,留守儿童中性格内向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们往往更内向、孤僻、忧郁,亲情观念比较淡薄,以自我为中心,难得关心他人、朋友或亲戚。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愿意让他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害怕遭到别人轻视和歧视。只有十分之一的农村留守儿童会把心里话对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说,另外有十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会把心事藏在心里,谁也不告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好中差比例约各占%、%、%。

  (三)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比较严重

  一是父母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或经商,缺乏“父亲教育”或“母亲教育”。二是亲情观念缺失,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时间感受父母的关爱和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观念淡漠。调查显示,%的留守儿童都渴望父母回到自己的身边,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使自己像其他同龄人一样享有父母的关爱。在问到“什么时候最想念父母”时,大都选择了“生病或过生日的时候”;在问到“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想和你们生活在一起”或“常回家看看”或“快点回家”。

  (四)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不好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学习精力不易集中,学习自觉性不强、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普遍偏差。学习习惯和成绩较好的约占%,中、差约各%。主要课余生活:多数为在家看电视和玩耍,甚至有%左右的迷上打电子游戏。

  (五)农村留守儿童行为能力相对较差

  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能力及行为能力比较差。据学校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卫生习惯不好,衣服经常很脏,不爱洗澡洗头。只有半数留守儿童能自己做饭洗衣服,%左右只能做简单家务,%左右的不吃早餐,%以上能坚持洗脸刷牙,%左右能早睡早起。

  (六)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尤其堪忧

  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以上的留守儿童被同学或兄弟姐妹或邻居或社会青年欺负过。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沾染社会不良风气,出现打架、说谎、骂人等不良行为。节假日更是成为监管盲区,安全存在隐患。

  三、原因分析

  (一)家长多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牺牲子女家庭教育

  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多为生活所迫,绝大多数的唯一目的依然是谋求经济收入和改变现行生活状况,从而不得不以牺牲子女家庭教育为代价。绝大多数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把子女放在老人身边,实属在生活压力面前不得已而为之。在调查座谈中,很多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家长说,他们也很想将孩子带在身边由自己来照顾,但由于自身素质不强,经济收入不高(年收入x.x万元左右的占%以上),绝大多数是租房住,有的甚至是几家人合租,临时居住的环境较差,如果将孩子带在身边,由于自己务工或经商,也无法照顾孩子,上城镇的幼儿园或学校,费用相对农村也比较高,自己的收入无力承受,因此,无力将子女带在身边,只好将孩子长期留在老人身边,而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