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专业技术工作报告(第24页)
本文共计5586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三)、其他工作
任助理工程师期间,本人除了做好地面观测、预报预警、公共服务工作外,还承担或参与了其他相关业务工作。20__年起参与了庆元县区域自动站选址、安装工作,并承担部分区域站的维护工作;参与了乡镇气象电子显示屏的选点、安装和维护工作;参与庆元县历史气象灾害收集工作,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录入。20__年起参与了气象观测场迁建和迁移对比工作,负责部分观测场仪器安装和对比观测工作;参与农村气象信息覆盖面调查工作,负责问卷调查和整理;参与台站历史沿革信息化数据编报工作,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和录入以及今后的增补工作;参与完成庆元县气象局影视制作系统升级改造,通过学习与摸索,更新改版了县广播电视台气象节目,提高了气象节目的质量。20__年参与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创建工作,负责整理示范乡镇验收材料。20__年参与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自动站建设的选址、安装工作,并承担部分自动站的后期维护工作。20__年主持《庆元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全面负责基础资料收集整理、撰写规划文本和评审验收工作,于20__年12月30日通过评审,20__年3月正式颁布。20__年负责庆元地区乡镇气象协理员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工作。
(四)、科研学术工作
1、积极撰写科研论文
工作以来,本人参与撰写的科技论文9篇,其中第一作者撰写的科技论文3篇(1篇荣获第xx届浙中西部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优秀论文奖,1篇荣获20__年**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交流会优秀论文奖);第二作者撰写的论文4篇,第三作者撰写的论文2篇。
①20__年11月以第一作者在第xx届浙中西部科技论坛气象分论坛上发表论文《庆元国家一般气象站迁移对比观测资料差异分析》,全文宣读交流,获大会优秀论文奖。本文根据庆元国家一般气象站搬迁前新、旧测站20__年全年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自动观测气象要素资料,用差值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并从观测环境、海拔高度、下垫面性质等方面分析造成新旧站各气象要素差异的原因,为庆元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序列延续和订正提供参考。
②20__年12月以第一作者在20__年**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交流会上发表论文《庆元5?22暴雨过程物理量诊断分析》,全文宣读交流,获大会优秀论文奖。本文综合利用常规资料及卫星、雷达、自动站等探测资料,对20__年5月21日傍晚起至23日早晨庆元县一次强降水过程的环流形势及水汽、动力、热力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环流配置引起的强烈上升运动是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垂直速度、k指数等物理量较好的反映了本次暴雨的落区,这在以后预报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
③20__年9月以第一作者在20__福建气象第三十六次浙毗邻地区军地气象联防会议论文专刊上发表论文《0509号台风“麦莎”环流结构及暴雨落区分布特征分析》,全文书面交流。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__年8月6~8日台风麦莎登陆后环流结构、强度维持的原因和暴雨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以及对台风暴雨过程中物理量的诊断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这类台风暴雨形成条件和机理的认识。
④20__年7月以第二作者在20__年农业科学第13卷第7期(刊号issn1008—1631,cn13—1197/s)发表论文《淮河流域大暴雨特征分析》,全文刊登。本文利用实时观测资料和网格间距2.5°×2.5°、间隔的6h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__年7月淮河流域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背景、环境场条件以及触发、维持机制及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的优势配置,耦合形势的建立以及高空急流右侧的强辐散场的存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暴雨区中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均大于周围区域,中低层为对流不稳定层结;暴雨区位于湿位涡和湿相对位涡负值中心附近偏暖湿气流一侧,对暴雨落区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⑤20__年9月以第二作者在20__福建气象第三十六次浙毗邻地区军地气象联防会议论文专刊上发表论文《浙江省庆元县山洪灾害防御的调查与思考》,全文书面交流。本文通过对庆元县山洪灾害的调查分析,首先总结出庆元山洪灾害的三个特点和山洪灾害防御中存在的八个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思考并提出了八个有效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