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视台实习报告范文(第24页)
75 次下载 44 页 79158 字【 字体:大 中 小 】
还记得有一次,新闻中心的主任问了我一个问题,但是我说了一个大概的数据,主任说确定吗?我就不确定了,做新闻不能想当然,任何即将变成铅字的事情都要进行证实,必须严谨。
每次写完稿一定要读,不要有硬伤。新闻的硬伤,是指一篇作品中,存在致命的、关键的、明显的错误,或者是不该发生的常识性的毛病。常见的硬伤有政治性硬伤、政策性硬伤、导向性硬伤、违反宣传纪律的硬伤、片面性造成的硬伤、常识性错误和技术性的硬伤。要想做到没有新闻硬伤,也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我就有过稿子因为硬伤问题而被退回的情况。发第一篇稿的时候高兴的不得了,说实话,后来再发稿占大多数的心理是害怕和紧张,怕又被退回来。
实习让我更加了解了电视媒体,并参与其中,带着实践的经验,我要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为以后成为真正的媒体人做好充足的准备。我参与其中,我乐在其中,我仍然充满了斗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媒体的前辈们看齐,积累更多的经验,多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当个杂家,不求为中国的新闻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只求尽自己的一份力,做到的自己!
关于电视台实习报告范文(第24页) 篇17
近三个月的实习结束了,虽然实习时间很短暂,但是从中我却已经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在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
这次,通过学校的介绍,我来到武汉电视台新闻中心实习,部门为《百姓连线》栏目组,《百姓连线》是一档民生新闻栏目,它专门报道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情。
刚开始,也就是头两三天,我可以说是在大喜大悲中渡过的。还记得踏进电视台大门的那一刻,我是极度的兴奋,满怀着憧憬,准备接受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挑战。可是当听到我的工作是接电话做记录时,我傻了眼。实在很难相信我的身份是“接线员”。因为电视台的指导老师指着一个长桌上摆放的十几部电话告诉我们说:“这里以后就是你们的阵地了,你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接这些热线,并要将观众的暴料、投诉、意见等详细地记录下来。对待观众要客气有礼貌,哪怕对方只是无聊打得好玩。”极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只得发扬阿q精神,自我安慰。可是谁知道,当后来当这些电话同时响起的时候,我们(实习生)手忙脚乱的情景更是令人自嘲,难以想象就连自己瞧不上眼的工作竟然做得有些吃力。那几天我的任务简单来说就是以接电话的方式,处理热心观众的报料和投诉。而我却分不清哪些报料是有价值的,哪些没有;哪些投诉有必要建议观众第一时间找相关职能部门妥善解决的,哪些是需要媒体介入从而发挥舆-论力量的,没有经验的我就一股脑儿地将每一条信息向记者反映,幸好得到多位记者老师的指点,让我在实践中一点点的学习,一条条的处理。
有这样一个电话:来电者称她们那里有一位很特别的老人。老人每天早上都会给附近的居民读报,但是她读报并非是拿着报纸念,而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说给大家听,天气晴朗时就在外院,遇到刮风下雨就在老人简陋的小屋里,从不间断。听到这样的报料,我当时就想,这样的小市民消息有新闻价值吗?转念间脑海里又浮现总编的话:“《百姓连线》报道百姓的事”。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向记者反映了有关情况,记者老师告诉我,这条消息只要采写的角度合适,就会是有价值的。于是记者带着我外出采访了。刚上车,记者就让我在十分钟内拟定几个采访问题并且告诉他。记者说这是因为我还没有什么经验,以后的采访问题只要事先有个谱,全靠临场随机应变了。整个采访的过程很简单,问问老人家,问问左邻右舍,再拍拍周围的环境。收工时我无意间长舒一口气,自以为是的说道“好简单啊”,记者却指着现场围观的群众问我有什么感觉,当时我看到的是大家都满脸笑意,丝毫没有散场的意思,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且先前也是十分乐意的出境接受我们的采访。那一刻我才发现,这就是此条新闻的价值——百姓们有兴趣!而那位老人,在百姓们的眼里就是一个翻版的陈鲁豫,哪怕他们不一定知道谁是鲁豫,他们只是很单纯的喜欢这种平易近人的说新闻方式而已。之后,第二天新闻就播出了。当我在电视上看到那位老人讲故事时,第一次感受到接电话的乐趣。把百姓的故事讲给百姓听——这是我的工作任务;在实践中掌握新闻工作者必备素质与技巧——这是我的学习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