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实习报告 > 正文

关于建筑类实习报告(精选31篇)(第26页)

56 次下载 48 页 84706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外部防雷系统由接闪器(避雷针),引下线,接地地网等有机组成。缺一不可。下面分别对以上三个主要因素的相关技术及安装进行描述。 主要讲本部分的内容是对建筑物外部空气如何截雷,把雷电流向大地中泄放的问题。 本部分的内容提要是:接闪器: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

  接闪器 直接截受雷击,以及用作接闪的器具、金属构件和金属屋面等,称之为接闪器。功能是把接引来的雷电流,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因如大地中泄放,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害。

  避雷带 在房屋建筑雷电保护上,用扁平的金属带代替钢线接闪的方法称之为避雷带,它是由避雷线改进而来。避雷带的制作,采用扁钢,截面积不小于48mm2,其厚度不应小于4mm。

  避雷网是指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网作为雷电保护的方法(必要时还可以辅助避雷网),也叫做暗装避雷网。

  三、配线工程施工中的有关规定:

  a.埋入墙体或混凝土内的管线,离表面层的净距应不小于15mm;塑料电线管在砖墙内剔槽设时必须用强度等级不小于M10水泥砂浆抹面保护,其厚度应不小于15mm。

  b.管路敷设宜沿最短路线并应减少弯曲和重叠交叉。管路超过下列长度时应加装中间盒:无弯曲时,30m;有一个弯曲,20m;2个弯曲,15m;3个弯曲,8m。

  c.进入灯头盒、开关盒的线管数量不宜超过4根,否则应选用大型盒。

  d.不同回路的线路不应穿于同一根管内,但下列情况除外:

  1电压为50V及以下。

  2同一设备或同一联动系统设备的电力回路和无妨干扰要求的控制回路。

  3同一照明灯具的几个回路。

  4同类照明的几个回路,但管内导线根数不应多于8根。住宅内的家用电器供电插座与照明线路可视为同类(但目前住宅内电气设计也将其分管敷设)。

  e.线路中绝缘导体或裸导体的颜色标记:

  1交流三相线路。L1相为黄色,L2相为绿色,L3相为红色,中性线为淡蓝色,保护线为绿黄双色。

  2直流线路。正极“+”为棕色,负极“-”为蓝色,接地中性线为淡蓝色。

  3绿黄双色线只用于标记保护导体,不能用于其他目的。淡蓝色只用于中性线或中间线,线路中包括游泳颜色来识别的中性线或中间线时,所用颜色必须是淡蓝色。

  4颜色标志可用规定的颜色或用绝缘导体的绝缘颜色标记在导体的全部长度上,也可标记在易识别的位置上,如端部或可接触到的部位。

  四、插座的安装一般规定:

  1.插座的安装高度

  1插座距地面高度一般为0.3m,同一场所安装的插座高度应一致。托儿所、幼儿园及小学校的插座距地面高度不宜小于1.8m。

  2车间及实验室的插座安装高度距地面不宜小于0.3m;特殊场所暗装的插座不宜小于0.15m;同一室内安装的插座高度差不宜大于5mm;并列安装的相同型号的插座高度差不宜大于1mm;住宅使用的安全插座,安装高度可为0.3m。

  2.插座的接线

  1单相两孔插座,面对插座的右孔或上孔与相线连接,左孔或下孔与中性线连接,单相三孔插座,面对插座的右孔与相线连接,左孔与中性线连接。

  2单相三孔、三相四孔及三相无孔插座的接地线或接中性线都应该在上孔,插座的接线端子不应与中性线端子直接连接。

  3当交流、直流或不同电压等级的插座安装在同一场所时,应有明显的区别,必须选择不同结构、不同规格和不能交换的插座;其配套的插头,应按交流、直流或不同电压等级区别使用。

  4同一场所的三相插座,其接线的相位必须一致。

  五、三相四线制:

  三相交流电是电能的一种输送形式,简称为三相电。三相交流电源,是由三个频率相同、振幅相等、相位依次互差120°的交流电势组成的电源。三相交流电的用途很多,工业中大部分的交流用电设备,例如电动机,都采用三相交流电,也就是经常提到的三相四线制。而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单相电源,也称为照明电。当采用照明电供电时,使用三相电其中的一相对用电设备供电,例如家用电器,而另外一根线是三相四线之中的第四根线,也就是其中的零线,该零线从三相电的中性点引出。

  我国目前大多采用三相四线制低压供电系统,即380V/220V中性点直接接地低压供电系统,该供电系统具有三条相线(火线)A、B、C,一条零线。这条零线之所以称之为零线,就是因为它是由变压器二次侧中性点引出的,而二次侧中性点又直接接地与大地零电位连接,因此称之为零线。在三相四线制低压供电系统中它既是工作地线,又是保护零线,现在称为PEN线,其中PE是保护零线,N是工作零线,合起来就是PEN线,PEN线表示工作零线兼做保护零线,俗称“零地合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