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化学实验教学的论文(第2页)

31 次下载 2 页 3186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又如,在学习“卤族元素”内容时,有两个实验都为试管实验,比较简单,若用演示实验直观性较差,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改成了学生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实验、讨论,得出结论:非金属之间也可由活泼性强的元素的单质将活泼性弱的元素的单质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追问:氟活泼,能把氯、溴、碘从它们的化合物中置换出来吗?然后根据学过的氟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指出其特殊性。

  再如,在讲“原子团的概念”内容时,为了加强学生对此概念的认识,我将教材上的讲解设计成学生实验,将适量NaOH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生成了蓝色的Cu(OH)2沉淀和Na2SO4溶液。学生这样就对反应前后的氢氧根原子团、硫酸根原子团作为整体参加反应清楚了,对原子团的概念也就掌握了。

  三、学生实验,培养能力

  传统演示实验总是“教师做,学生看”,我的感受是“教师讲十遍,不如学生做一次”。

  例如,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的实验,由于在初中化学中已用来证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所以人教版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1的“硫酸、硝酸和氨”一节有关浓硫酸性质中,没有编排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的实验。我在进行浓硫酸性质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能温故知新、加深认识,特意安排了由学生演示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并且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为什么要先将蔗糖用少量水润湿,再与浓硫酸反应?这一步实验原理是什么?二者反应后,为什么变成疏松多孔的炭,并能闻到刺激性气味?学生通过亲手做演示实验从中领会到:先将蔗糖润湿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正是利用浓硫酸吸水时放出的热来促使蔗糖与浓硫酸反应;有黑色物质生成证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反应后有特殊气味的气体产生并能使生成的炭变得疏松。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改进实验,增强效果

  新课程教材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界限,把大量的实验分散在“科学探究”和“实验”之中。由于教学资源和化学实验资源等条件所限,化学实验教学主要还是以演示为主,但我们现行的是大班制教学模式,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若按以往的演示实验方法,要想使每个学生都看清楚整个实验过程是很难的,为了改良演示实验效果,发挥化学实验应有的作用,可利用电脑摄像头把演示实验的过程通过液晶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让每个学生都能清楚看到实验的全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做实验的乐趣,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动手做实验的兴趣,为学生动手做实验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以往的实验都是教师按着教材的要求准备好实验仪器和药品,学生按着实验台上的实验用品和教材上的实验步骤进行“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操作,学生的实验基本上属于一种纯技能的训练,停留在表观层面,缺乏足够的思维训练。针对上述现状,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目标是“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所以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认识。

  对于一个实验课题的设计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思维方法有多种,究竟哪一种更合理、更完善,会有很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将学生分组,讨论出不同的方案,然后教师将每一组设计方案列在一起,再让学生分析、比较,在积极商讨过程中,学生自由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向他人的主张挑战,勇敢地修正自己的观点,加深了对自身经验的理解。

  当然,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任重道远,我们广大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以创新的精神投入到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有效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