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音乐 > 正文

古典音乐的论文(第5页)

本文共计4015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四)构建“专业”的自我意象

  聆听古典音乐是体验、鉴赏美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要达到较高的层次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大量聆听、感受古典音乐的美,运用自己所学的音乐知识进行鉴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还能使学生逐渐成为具有专业音乐素养之人。当一个人能够鉴赏古典音乐也意味着这个人已经成为对古典音乐具备一定认知和见解的专业人士。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音乐审美鉴赏家”这一专业的身份来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的自我意象。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鉴赏、品味古典音乐,并向他人阐述、分享自己感受到的音乐美,是一种非常“专业”的行为。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作为“专家”进行鉴赏。如鉴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开始部分,引导学生从时值、旋律和音量进行鉴赏。乐曲一开始“三短一长”的主题动机出现得既快速又突然,之后便是动机快速连续着,音高上行级进,音量渐强,立刻就营造了一种鲜明的音乐形象,直击人心。再如鉴赏查理·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开始部分,可引导学生从乐器配置、音乐色彩、音量等方面进行鉴赏。乐曲一开始由低音弦乐器、管风琴和大鼓营造的隆隆声进行铺垫,小号多次演奏出上行音型使音乐色彩不断变化,中间穿插的定音鼓也在不断推动音乐的前进,之后全乐队的演奏形成一个恢弘的高潮,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细细地品味并将自己美的感受进行分享。鉴赏家是大众普遍认同的专业能力出众、具有高水平审美能力的人,学生作为鉴赏家来欣赏古典音乐是一种高层次的欣赏行为,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进行这样一种高水平的欣赏能令其更有成就感。利用学生对具备专业素养的自我期待,构建“专业”的积极自我意象,激发学生聆听、体验古典音乐美的积极性与专注性。

  四、结语

  中小学学生自我意象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学生意象的形成加以积极影响,通过各种方法构建积极自我意象,如“聪慧”、“富有魅力”、“高雅”、“博识”和“专业”等,使学生对学习、欣赏古典音乐形成积极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以此为垫脚石,逐步强化这一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去探索更深奥、美妙的古典音乐的憧憬。

古典音乐的论文(第5页)3

  摘 要:正如周海宏老师在文章开头举出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故事后所说的那样:其中的潜台词是:音乐中本来有着明确的表现内容,听不出来是因为听者听不懂,是因为听者不通音律。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在音乐欣赏中给听者造成的压力是:要听懂音乐,否则将被认为是不

  关键词:古典音乐鉴赏论文发表,发表古典音乐论文,民族音乐鉴赏论文投稿

  正如周海宏老师在文章开头举出“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故事后所说的那样:“其中的‘潜台词’是:音乐中本来有着明确的表现内容,听不出来是因为听者‘听不懂’,是因为听者‘不通音律’。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在音乐欣赏中给听者造成的压力是:要‘听懂音乐’,否则将被认为是‘不通音律’。”①那么怎样算是懂了呢?要如同读由语言文字组成文章般,能准确说出每个乐段甚至是乐句描绘了什么场景就算懂,否则就是不懂?如果如此说的话,那又有多少人敢说自己真的懂音乐呢?恐怕绝大多说的音乐专业人士也无法明确说出来。大家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就音乐本身来说,音乐的基本材料———音响本身就无法做到描绘具体事物,因为它不具有空间造型性,因此不能像文学那样非常明确、有逻辑的表现一个事物或内容。所以,笔者倒觉得当大多数听众说“听不懂”才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无法做到准确说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如此以来,明白了这个道理的我们,关注点就不应该是如何才能让普通民众“听懂”音乐,而是让他们明白,吸引他们的音乐的魅力到底是什么,究竟是什么让大家喜欢音乐,笔者想那真的不是“听懂了”这个原因。

  贝多芬、莫扎特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古典音乐家了,而每当我们提到他们时,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他们的音乐属于古典音乐,然后由于古典音乐又被称为“严肃音乐”,因此习惯于视觉化、概念化的接受事物的人们,还没听就先产生了“听不懂”、“难以接受”的感觉。就像同一首乐曲,若是克莱德曼改编的,大家就听的津津有味,感觉通俗易懂,而当被告知是贝多芬原创时,立马就有人又说听不懂了。所以啊,普通观众的观念的改变,才是我们每个艺术工作者们在推广古典音乐时首先要做的事情。还记得上本科那会儿,有一次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田艺苗老师在天津大剧院小剧场开讲座———《穿T恤听古典音乐———音乐中的自然法则》,最初吸引笔者买票去听的其实是讲座的名字。它传达了一种对于古典音乐的新的观念和态度,正如田艺苗老师自己所说“古典音乐不深奥,我们可以爱的更轻松,音乐本身不正诠释了自由?”所谓的“严肃音乐”,“我们可以在家里随时抽出喜欢的唱片来听,可以窝在沙发听,躺在地板听,可以穿着T恤听,穿着睡袍听,也可以吃饭听、刷牙听,也可以爱听不听,对于真正喜欢的音乐我们听起来就是这样没日没夜的。”人们常常觉得古典音乐很遥远,其实它们早就不知不觉的在日常生活中扎根了。例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片段中,主人公安迪溜到广播室为狱友播放音乐时,就是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咏叹调《Duetto》。日常生活中,我们说巴赫,率先想到的是他的宗教音乐、是复调音乐,看似离我们好遥远,而他的《小步舞曲》,却是人人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说是“俗得不能再俗”的古典音乐了。去过首都机场的人应该都听过一首非常好听,优雅中还带有一种摇曳生姿、仪态万千的气质的器乐曲,那就是博凯里尼的《小步舞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实,音乐无论是所谓的古典音乐,还是现在的流行音乐,其本质都是取材于生活的种种。换句话说,古典音乐不也算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吗?所谓听不听的懂,更多的是一种心里上的障碍,当我们把听古典音乐只是当成一种放松身心的娱乐方式,也就会产生“当感觉很烦躁的时候,打开巴赫,就感觉它像一个屏障,隔开了世俗的生活。”或者是当睡眠不足以使自己从疲劳中休息过来时,听一段音乐就好像人一下子振奋起来了,或整个放松了。笔者常常觉得听古典音乐尤其是纯器乐曲是最放松的时刻,它不像声乐曲还要听歌词表达了什么,可以随着音乐随意想象,没有对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