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中“安之若命”的解读(第3页)
本文共计970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在这个文本中我们发现,安字一共出现了3次。第一次出现在"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强调了事亲之孝;第二次接上一句出现在"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强调了事君之忠;第三次紧接着出现在"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强调了事心之德。由于这三个句子出现的顺序是层递而出,因此要理解安之若命,前面两个论点中出现的.安必须加以梳理。
从文本结构可以看出,这个故事强调的是人生中的大戒,即"子之爱亲"之命与"臣之事君"之义。前面两个安恰好是应对处理人生中这两个大戒的,即事亲及事君。因此最后一个安之若命可以被理解为是对前面两个大戒之应对的总结和升华。那么,关于这3个安字的理解,我们首先要厘清的是,安的对象是什么?文本中"安之"的代词之所指涉的是什么?陈鼓应先生将前面两个之理解为父母和君主④,认为安之即是使父母和君主能够安,这样一来,个人是否能够做到安就取决于行为的对象,而非行为的施动者。比如一个人是否能使得父母安是取决于父母是否能够给予认可。然而,细读语法我们可以发现,前文两个之所指涉的对象应该是由文言发语词夫与助词者所构成的主题句,即"事其君"和"事其亲",也就是说,安之应该理解为安于事其亲与安于事其君,因此安的对象不是如陈鼓应先生所言的父母与君主,而是侍奉君主与父母的自身①。这样一来,一个人是否能够做到安,就由他人决定一转而成为取决于自身的一种态度,同时文本也告诉我们,这样才能够被认为是孝与忠的至高态度。
此外,从文本的结构可以看出,在实践安的态度后,人所达到的便是"孝之至"与"忠之盛".这与前文的大戒是相互对照的。当我们并未做到安之前,子女对父母的爱与臣子对君主的侍奉都是十分被动的,是被动的"不可"在心中解除,是偌大的天地间"无所逃"的,因此这是人需要时刻以此为戒的。然而,对父母这种不可解的爱以及对君主这种无所逃开的事,如果能够做到安这一点,则文本告诉我们,这被动的情境就会一转成为一种主动的选择,一转由需要时刻戒于心中的事变成以这种忠与孝的理想境界。文本的结构也告诉我们,只要能够做到安,无论什么事情,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可以达到孝和忠的最高境界。这即是说,面对命运,是否能够做到安决定了这将会是人生中的大戒,还是能够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在强调孝之至和忠之盛后,文本也提出了,在此智商还有一个境界是德之至,这种境界是能够做到安之若命。所谓"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即是说,对于修养自己的内心,需要做到的是无论悲哀还是快乐,都不要让他影响自己的内心,要了解到世事的无可奈何,从而将一切的无可奈何都当做是命。这里所谓安,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安强调的是"知其不可奈何",即是承认和理解世事的无奈。对这种无奈的承认和理解不但要求人在思想上意识到某些情境是人无可改变的,更重要的是要求人停止对无奈之事作出无意义的挣扎,无意义的反抗。正如孔子对叶公的建议,他并未要求子高尝试拒绝出使齐国的任务,也并未要求叶公要用尽全力去完成任务。相反,孔子要求子高首先意识到,这个任务已经是既成事实,是无法逃避,因此只能承认和接受。
其次,这种安于若命的态度也要求我们暂时放下对无奈之事的追问,它包括要求人停止一些如"为何这种事会发生"以及"为何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的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一些由人为造成的或由社会塑造的无奈之事当做是一种无意志性的命,才能够停止对它无意义的反抗和追问。比如叶公,他只有将出使齐国的任务当作是一种命,而不是一些可能改变的情境,他才能够接受这个任务,从而避免了因为拒绝任务可能带来的惩罚。
再次,安要求我们不要因为无可奈何之事而让自己的内心受到情感的波动,从而出现过分哀伤和喜乐等影响身体的情感。它要求我们要做到"哀乐不易施乎前",无论世事如何运转我们都要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叶公在接收任务后所遭遇的阴阳之患即是说明了一个人因为内心喜怒不定而可能造成的对自身的伤害。因此,保持内心的安定和情绪的稳定也是安的一个重要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