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与康德理论中的主体认识模式的互补互通(第4页)
58 次下载 4 页 6739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康德之主体认识模式来源于西方近代哲学。随着培根大力倡导将认识对象从神学转向自然,西方近代哲学大师们针对认识论问题产生了激烈并且是硕果累累的探讨。这些大师起初试图为认识寻找一个坚实的起点。由笛卡尔起始的大陆唯理学派试图通过理性来保证知识之可靠; 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则试图通过经验为认识提供依据,继而以贝克莱、休谟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经验论用否定思维否定了外部实体的存在,将存在还原为主体对于外部事物的感知。面对两个都能自圆其说的思想路线,康德开始对主体认知方式进行详细的考察。康德否定了唯心经验论的否定性解说,开始赋予认识模式新的内容,康德的主体认识模式也随之产生。
两种认识模式虽然不同,但是其共同之处显而易见。在思想发展之过程当中,肯定与否定总是交互发生作用,在这种交互作用当中,思想总是被赋予新的内容,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更加深化。
通过上文的表述我们可以得知阿赖耶识与康德主体认识模式有以下共同点: 首先,阿赖耶识和康德主体认识模式都是认识产生的所依,亦即是说在它们所从属的理论体系当中,二者都承担着产生知识的功能。其次,阿赖耶识摄持诸色根,并且诸有情摄持阿赖耶识为自我,也正因此阿赖耶识也被称为阿陀那识; 康德主体认识模式当中,主体对于现象的感知同样是通过感官实现的,并且康德亦将知性所具有的纯统觉称为自我意识。最后,阿赖耶识与康德的先验认识模式是如何产生认识的呢?
阿赖耶识作为一种主体,它为诸多概念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是依阿赖耶识而有的,换言之在唯识学当中,诸杂染品法的形式是认识主体所赋予的,也正是因此,诸杂染品法不具备自性,亦即为空。上文中也曾指出,康德亦认为认知主体通过感性直观形式和纯统觉将知识赋予认知对象,另一方面康德也承认外部客体的存在,但其本质究竟为何样态却不得而知,因此康德也得出了物自体的概念。
阿赖耶识与康德主体认识模式之最大的不同点有二: 首先,在唯识宗的理论当中,从阿赖耶识与种子相异的角度而言,阿赖耶识作为一个认知的主体所提供的仅仅是一种认识产生的可能性,种子则担当着生起诸法的功能; 而在康德的主体认识模式当中却没有种子,主体认识模式直接将诸范畴赋予了认识对象。康德虽然也提到了构成诸范畴的纯概念,却将其看作先验而来,这也证明康德在解释概念形成过程时缺少了种子与现行相互熏习的辩证过程。其次,也正是缺少了种子这一环节,诸种子与杂染品法之间的熏习关系缺少了依托,康德将主体认识模式所具有的诸多范畴视为先验也是有其必然性的。
通过比较可知,阿赖耶识与康德主体认识模式其所指是非常类似的。即作为认识主体之人所具备最基本的认知方式和能力。若脱离了这种认知角度、取消了主客对立的外部世界之样貌是不可知晓的、毫无意义的。唯识宗认识论的长处在于它将认识理解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辩证过程。换言之,人作为主体的这种认知方式是人类存在以来不断积累而来,甚至可以延伸到生命进化的起点。并且人类这种认识模式是与外部世界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共同流转的。康德的主体认识模式则缺少了这一时间维度,直到 20 世纪,西方学者开始对先验意识进行解构,将历史的维度带到了认识模式之中。
参考文献:
[1]释印顺。摄大乘论讲记[M].北京: 中华书局,2011.
[2][唐]玄奘。成唯识论校释[M]. 韩廷杰,校释。北京: 中华书局,1998.
[3]释印顺。大乘起信论讲记[M].北京: 中华书局,2010.
[4]赖永海。解深密经[M].赵锭华,译注。北京: 中华书局,2010.
[5][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蓝公武,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2.
[6][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谈谈企业管理中薪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企业人力会计计量核算管理会计毕业论文
连锁企业采购管理探讨论文
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及管理论文
如何通过价值网络管理创造商业企业竞争优势论文
新时期企业管理会计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价值链视角下企业会计管理探讨论文
销售薪酬绩效方案
试论高校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
浅析财务战略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试论为了绩效再造薪酬体系
全面预算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通用10篇)
对专属薪酬特区的重要性研究
论绩效考核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薪酬管理的重要性
论企业管理中的绩效管理模式
薪酬治理的重要性
北方批发市场蔬菜营销模式与价格悬殊论文
体育环境下市场营销论文
通信市场营销策略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