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商管理 > 正文

关于电子政务的论文【共13篇】(第3页)

本文共计3828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信息资源的'一般特性外,在大数据时代,还具有大数据的一般特征,如大数据量、非结构化、社会化等。随着与大数据密切相关的云存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给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工作带来了如下新特点。

  2.1 采集内容多样化。从采集内容看,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所谓多样化,主要是指采集内容具有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并存的特点。传统政务信息资源采集以来自关系型数据库的结构化数据(如研究报告、统计数据、政策法规、会议资料等)为主。然而,美国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指出,在20xx年,非结构化数据在所有数据中的比例已经高达85%,并且比结构化数据增长更快。[2]在大数据时代,大量动态的半结构化数据(如政府人事管理资料)和来自互联网、社交媒体的非结构化的数据(如与政府站访问日志以及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微博、音频、视频文件等)不断增长,并有着逐渐取代结构化数据主体地位的趋势。

  2.2 采集来源多元化。从采集来源看,大数据时代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来源不仅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并且采集来源有着与新兴技术不断结合的趋势。按照政务信息资源采集来源的表现形式划分,传统采集来源主要以个人、机构、文献、新闻媒体、数据库等信息源为主。在大数据时代,除传统来源外,出现了一些新的采集来源并有发展成为主要来源的趋势,如随着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定位数据不断增长,成为危机类政务信息资源采集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如,随着社交网络(如微博、论坛等)逐渐发展成为公众表达诉求、参与管理的主要途径之一,社交网络数据呈每年迅速增长趋势,对社交网络数据的采集分析是政府舆情监测的重要途径,社交网络逐渐发展成为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主要来源。

  2.3 采集方式智能化。与人工采集为主的传统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相比,大数据时代的采集方式应实现以智能化采集为主、辅以人工采集。在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数据是由消费者产生和使用的,政务信息数据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人工采集为主、辅以相关信息技术,实现对政府机构及与其相关的信息的收集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有学者作出预测,20xx年~20xx年,大部分数据将不是由人类产生的,而更可能是由带有传感器的智能设备产生并传输,即机器与机器对话(Machine to Machine, M2M)。[3]可见,在大数据时代,实现智能化采集是必然趋势。一方面是因为人工采集无法承受大数据时代与日俱增的巨大信息量;另一方面是因为大数据时代具备诸如智能设备、云存储、元数据等数据产生、传输、存储、描述的技术条件。

  3 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原则

  苏新宁将政务信息的采集原则概括为“六度”原则,即广度要大、向度要准、精度要高、真度要强、融度要深和速度要快。[3]“六度”原则从多个不同角度提出了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的要求,这与大数据时代要求打破“信息孤岛”、消除“数字鸿沟”、实现信息共享的理念相契合,因此,“六度”原则在大数据时代仍然具有适用性。如广度原则要求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避免信息采集的遗漏,换言之则是要做到跨时间、跨学科、跨组织、跨部门、跨地域、跨系统、跨平台、跨数据结构等要求。

  国外对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原则作出了明确规定,例如,美国《政府文书工作消减法案》将“使联邦政务信息采集、维护、使用与发布的费用降到最低”列入政务信息采集的原则之一。加拿大政务信息资产管理(MGIH)政策第3条规定:“政府应使采集、产生和接收信息的花费最小化”。[4]因此,笔者认为,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在“六度”原则的基础上,大数据时代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还应权衡信息采集的投入与产出比,应增加效益性原则,尽量使采集费用低于采集投入,权衡投入与意图获取的收益。

  4 大数据时代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发展思路

  4.1 预测需求,按需采集。大数据的应用有助于实现预测需求、按需采集。“大数据背景下的政务系统的核心就是‘感知’”,[5]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分析、处理、利用等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通过对所采集的海量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实现对公众政务信息资源需求方向和内容的感知与预测。根据预测制定政务信息资源采集规划的同时,可推出专题政务信息资源采集项目,量身定制,实现电子政务个性化服务,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