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论文(精选21篇)(第8页)
本文共计5623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发展绿色建筑需要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研究确定发展绿色建筑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技术经济政策;制定国家推进实施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制定有机利用市场机制和国家特殊的财政鼓励政策相结合的推广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收费、土地等经济手段,逐步构建推进绿色建筑的产业结构。
3、加大科技投入。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其探索与研究的道路将会是漫长而艰辛的,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持。建立和完善促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纳入标准规范。从长期看,科技投入并不是增加造价,而是带给社会进步。
4、建立激励机制。政府应该建立一种激励机制,让开发商、消费者都得到相应的实惠。通过政府立法,调整税收,加强绿色住宅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同时政府可以从公共事业项目建设着手,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并且以此为契机,促进生态人本主义在建筑领域的觉醒,成为社会价值体系的主流,并成为未来绿色建筑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宋德萱.建筑环境控制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
[2]周浩明,张晓东.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
[3]《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组,为GB/T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浅谈智能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篇6
1 概述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生产成本较低,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和缩短了施工工期; 产品质量更好地得到保障,流程化生产使生产过程更容易得到控制,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大幅度降低了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能源浪费,各种材料利用率显著提高,使得产生的废料、废水等得到更加有效地控制,一部分结构构件甚至可以进行回收再利用。
2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自身存在的问题
2. 1 技术支撑力有待提升
目前很多从事装配式建筑的企业在专业性极强的关键技术岗位有断层或存在衔接不上的危机,导致不能满足扩大产能的需求,更不能满足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 1) 从初期设计上讲,新型的预制构件大多需要进行深化设计,而现有的设计院通常不考虑深化设计,或者没有能力做深化设计,而传统的预制构件厂普遍不具备预制构件深化设计能力,缺乏成熟稳定的模块化构件。
( 2) 生产过程中的装备资源有待改进,目前尚没有非常成熟的系列化通用模块,在摸索和试验阶段; 模具和配件有待改进,制造模具的原材料质量参差不齐,配套情况不一,难以生产高质量的磨具和配件,生产精度和生产效率低下。
( 3) 缺乏标准化通用化的预制构件,构件品种规格单一、建筑与结构功能脱节,通用性和互换性不强,系列化开发、规模化生产、配套化供应的产品生产体系尚未形成。
( 4) 配套产品供应不足,未形成完整产业链。生产、运输、安放预制制构件需要很多配套材料,如吊装配件、预埋件、钢筋套筒、保温连接件、灌浆料、密封胶等。
2. 2 市场化、商业化发展的条件不成熟
( 1) 不成熟的市场机制暂时处于条块分割状态。目前在整个运行机制上讲,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项目管理监督单位、构件生产企业处于条块分割状态,责任界面不清晰。
( 2) 市场化、商业化发展动力受阻。装配整体式住宅市场规模发展不足,项目处于零星运作状态,致使单位产品成本较高,使市场无法拓展,先进企业没有合理的利润。
( 3) 商业模式还不稳定,产业升级存在困难。一些有一定规模的相关企业虽也准备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上加大投入,但缺乏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工程支持。
( 4) 产业链协调不够,产业链上下步调不一致。预制构件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融合度较低,存在严重的产业链脱节现象。
2. 3 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装配整体式建筑对设计、生产、安装一体化要求高,这对相关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熟悉设计、施工等环节的工作,适应施工总承包体质下的项目管理模式,才能及时、准确地满足市场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