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形象文化论文
11 次下载 2 页【 字体:大 中 小 】
论文助手微信:bylw8com 论文客服QQ:3456178106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形象文化论文
90年代的中国,处在世界多极多元话语的总体氛围中。可以说,文化论争的尖锐冲突,大众传媒的不断扩张,全球化市场化的不断裂变和重组,以经济金融为主轴的世界舞台的复杂化,以及90年代出现的全球性政治大重组和经济大动荡,使得跨世纪中国充满着问题和希望。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纪末,真正的全球性眼光是:既不以一种冷战式的二元对立思维去看这个走向多元的世界,也不以一种多元即无元的心态对一切价值加以解构,走向绝对的个体欲望和个体差异性,而是在全球文化转型的语境中,重视民族文化中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同时,又超越这一层面而透视到人类某方面所具有的普适性和共通性,在"新理性"指导下,正确地重新阐释被歪曲了的民族寓言,重新确立曾经被改写的民族文化身份。
应该看到,90年代中国的改革在取得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社会分配不公、精神价值失落和文化衰颓等。对此,我们只能找出其文化症候,加以文化理论阐释和务实的现实性解决。在这充满机遇和选择的后殖民主义时代,如何在全球资本运作中重新阐释和确立"中国形象",如何看待新世纪的"中国形象",已经成为当代学术的前沿课题。
其一,从"政治文化中国"走向"知识经济中国"。
在我看来,中国无疑是从70年代的"政治中国",走向了80年代的"文化中国",即注重探讨文化,将文化命运和中国的命运联系起来,进而将文化中国的命运和整个世界的最新发展联系在一起。然而到90年代转轨进入了"经济中国"时代,中国在迅速地传递着关于经济的话语,关于经济生活决定自身命运的一系列切身问题,关于泡沫经济现象的出现与消除,关于富人俱乐部神话和富人消费神话。于是,随着文化论战和知识分子问题的被边缘化,经济上升为时代的主战场,并日益成为时代的主轴。
可以认为,"经济中国"从一种失序、无序、杂序的状态慢慢进入有序和整饬的阶段,并将在世纪末和下世纪初进入"法治中国"阶段。不管是经济法、知识法、国际法,还是社会生活的'种种法规,都将使中国形象与真正的国际性轨道"并轨"。
那么,在世纪末和下世纪的中国,将具有怎样的"形象"呢?我以为,既不完全是"政治中国"、"经济中国",也不完全是"文化中国"、"法治中国",而应该是整合之后的"知识中国"(或"知识经济中国")形象。学界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际化语境中,提出了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这一核心范畴以后,知识经济成为90年代的重要话题。经济学家大多强调寻求一种能够将知识作为内生变量纳入经济分析范畴的理论,认为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新型经济,即将知识作为资本来开拓。而人文社会科学家则坚持,这是一个全新的"经济-文化"转型,这一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迈进意味着,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价值"的重要性空前突出,"知识话语"的生产和再生产,已然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基本前提。而个体创新能力和知识资源的开发,成为国民精神文化和经济推进的真正动力。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现代化"进步""发展"概念,而使以知识生产和创新为目的的知识分子的人的因素得到空前的张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知识中国"与"法制中国"的建立,是21世纪中国新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动力,并使中国得以切实解决自身的各种问题,参与新的国际事务。
其二,"中国形象"的多重性和生成性。
应当看到,当代国际化语境使得"中国形象"具有开放的多重性和生成性,使得使知识分子必得在不同的利益阶层或价值圈层、不同的理解角度或阐释空间中,在激进和保守、社会批判和自由主义的论争中,把握和描述自身存在的合法形象,从而使中国的未来形象多元开放而难定于一尊。这也许是某种遗憾,然而,正是这种"握手已违"的遗憾,使新世纪的"中国形象"不至僵化,并使我们不在遽下结论中保存持问题的开放性和可能性。
淮阴师范学院学生毕业论文打印格式
新郎致答谢词
毕业论文致谢精选15篇
关于博士论文致谢(精选7篇)
成人毕业论文致谢
师范毕业论文致谢(精选5篇)
论文致谢300字(通用8篇)
本科论文致谢词范文4篇
论文致谢词范文欣赏
论文致谢词的写法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