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83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赵盾在晋国长期执掌国政,由于国君晋灵公无道,被赵盾的族弟赵穿弑杀于桃园,赵盾迎立晋文公的另一个儿子黑臀继任国君,是为晋成公。晋成公为了报答赵盾,将其女儿嫁给赵盾的儿子赵朔,就是以上提到的赵庄姬[14]。
赵盾死后,赵朔继任为卿,虽然在晋国的地位比赵盾时期差了很多,但是却仍然在执掌赵氏宗族的几位叔叔赵同、赵括、赵婴之上。为了保障赵氏宗族在晋国的地位,赵朔努力与其他家族搞好关系,比如在公元前597年的晋、楚邲之战中赵朔将下军,就积极地与中军主帅荀林父保持一致。但是一同参加战役的赵同、赵括却与主帅不配合,不听将令与先縠贸然出击,结果直接导致晋军大败[15]。当时的国君晋景公没有追究主帅荀林父的责任,只是处罚了主要责任人先縠,而与先毂一起犯错的赵同、赵括兄弟却没有受到处罚,可能的原因还是看在赵氏与国君的姻亲关系上。
身为赵氏宗主的赵同、赵括兄弟,虽然没有受到处罚,但是可能会隐隐感到宗主地位不保。赵朔作为赵氏宗族的庶子,不光政治地位高于宗主赵括,在其它各方面都不能与宗主保持一致,而且自己兄弟又刚刚在邲之战中犯下大错,虽然没有受到惩罚,但是赵朔取代自己成为赵氏宗主的可能性正在逐渐增大。为了争夺赵氏宗主地位,赵氏宗族在邲之战后不久可能发生了一起比较大的家族内讧,内讧的结果可能就是赵朔被害,赵同、赵括兄弟采用不光彩的手段保住了宗主的地位。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邲之战后赵朔在历史上突然失踪,而赵同、赵括仍然活跃在晋国的政坛上。
赵婴虽然作为赵同、赵括的幼弟,但是智谋见识却远高于两位兄长,他认识到赵氏家族内讧只能使别的家族得利,并且赵朔的妻子作为国君的姊妹,有采取激烈报复的手段和能力。为了使赵氏宗族不再继续因为内讧受到伤害,赵婴保护了赵庄姬以及赵朔的遗腹子-“赵氏孤儿”。至于赵庄姬为什么不马上对赵同、赵括兄弟采取报复措施,主要原因在于赵氏孤儿或者没有出生,或者年龄太小,即使采取报复措施,赵氏孤儿也无法继承赵氏宗族的权力,另外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由于赵婴的居中调停。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赵婴虽然作为幼弟,却可以保证“我在,故栾氏不作”,就是因为赵婴在晋国国君、赵庄姬、其他家族与赵氏家族之间起到了缓冲纽带的作用。这次内讧是赵氏家族内部的事情,因而史记晋世家没有相关记载,又因为事件所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左传等史书也没有相关记载。
赵婴虽然对于赵氏宗族的稳定存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愚蠢的赵同、赵括兄弟却看不到这一点。眼看着“赵氏孤儿”-赵武在赵婴的保护下逐渐长大,兄弟两人再次不顾亲情,以“赵婴通于赵庄姬”为理由将赵婴流放齐国。赵氏宗族与赵庄姬、晋国国君之间的缓冲桥梁被彻底毁坏,赵庄姬终于等到了自己的儿子-赵氏孤儿赵武成年和报仇的日子。为了报复赵同、赵括,赵庄姬借助晋景公及其他家族的势力,将赵同、赵括兄弟灭族。
为了将赵同、赵括灭族,仅靠赵庄姬一句“原、屏将为乱”[6]肯定是不够的,要找到确定的作乱证据。当时作为司寇的屠岸贾想起了“赵盾弑其君”的理由,于是赵同、赵括被灭族于下宫,赵氏孤儿作为赵庄姬的儿子,“从姬氏畜于公宫”[6],屠岸贾也不可能去追杀赵氏孤儿。之后,晋景公去世前,韩厥进言恢复赵氏宗祀,于是赵氏孤儿作为晋国赵氏唯一的传人成为赵氏宗主,至于司寇屠岸贾,则只能成为家族之间斗争的替罪羔羊。
在记录这段历史的时候,赵国史官为了给祖先掩饰美化,将这两次严重的家族内讧隐而不言,而是将两次事件合并为一次,并且把主要责任都推到屠岸贾头上。至于程婴和公孙忤臼,除了他们两人可能在赵氏内讧中保护幼主而确实存在,是不是也有可能是赵氏后人为了纪念保护赵氏孤儿的叔祖-赵婴呢?韩国的史官为了宣扬祖先韩厥在复立赵氏中的功劳,记载的历史可能与赵国相同。
总结上述推测,晋国赵氏在晋景公3年之后不久和晋景公17年经历了两次严重的家族内讧,第一次内讧导致赵朔被害,赵氏孤儿则在赵同、赵括的幼弟赵婴的保护下生存了下来。由于赵婴的居间调停,赵氏宗族得以在晋国继续存在。赵同、赵括不知轻重、自毁长城,将赵婴流放齐国,从而使赵庄姬借助晋景公和其他家族的力量,将赵同、赵括灭族以报杀夫之仇,赵氏孤儿则在赵氏家臣韩厥的帮助下,恢复了赵氏宗主以及在晋国的地位。晋世家记载这段历史时,没有提到赵氏宗族的第一次内斗;而赵世家也为了掩饰宗族内讧这一不光彩的历史,将两次内讧合并为一次,并把事件的罪魁祸首安到司寇屠岸贾头上。赵氏的两次内讧使晋国赵氏家族势力受到致命打击,赵朔、赵同、赵括均死于非命,赵婴流放齐国,直到很多年以后,“赵氏孤儿”-赵武才恢复赵氏在晋国的政治地位,可见兄弟阋墙、同室操戈历来都是家族乃至国家衰败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