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论文
本文共计483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追寻赵氏孤儿的历史真相论文
历史传奇历来是戏剧和影视作品的最爱,中国历史上也不缺少极富戏剧性的传奇故事,比如赵氏历史上的两则著名的传奇故事“赵氏孤儿”和“狸猫换太子”。前者发生在春秋时期,史出太史公司马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正史“史记赵世家”[1],后者则是北宋年间关于宋仁宗身世的历史传说,在“三侠五义”第一回中有详细的描述[2]。虽说后者并非完全是捕风捉影,但是大部分故事却不是历史事实。
虽说这两个传奇故事相隔年代久远(1600年),但是两者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涉及宫廷内部的斗争,都是刚出生的婴儿被调换,都是刚开始时正义的力量处于下风,但是却百折不挠,勇于运用自身的智慧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并且两个“婴儿”还都姓“赵”,因此甚至还会有人把这两则故事混为一谈。
虽然狸猫换太子并非历史真实,宋仁宗也没有被“狸猫”调换过,但是他也确实是被当时执掌后宫的刘德妃从自己生母手中强行抱走,并且长时间不知道真正的母亲是谁,直到刘太后(刘德妃)去世才真相大白[3]。后人根据上述历史史实加以渲染,敷衍成了足以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并用于对包拯在“包公案”中为何具有如此大的权力进行背书。
“狸猫换太子”传说多于史实,那么“赵氏孤儿”是历史真实吗?仅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两種说法:赵世家和韩世家[4]所述与现在人们所熟知的“赵氏孤儿”故事相似,极富戏剧性和传奇性,大文豪伏尔泰甚至据此写出了著名戏剧“中国孤儿”;而晋世家[5]中却依据左传[6]、国语[7]中的说法,并未提到赵世家中的赵氏孤儿故事,故事的出场人物和事件发展均有很大不同,从而赵氏孤儿故事被后人称为千古疑案[8]。
同一个作者描述同一个历史事件写出了两个版本,后人多相信晋世家和左传中的版本,认为赵世家中的版本太过于戏剧性,更像是赵氏后人为了给祖先掩饰美化和歌功颂德而篡改成的传奇故事,但是这种说法可能也存在一些不可解释的问题:
其一,韩世家中的描述与赵世家基本相同,韩国的史官没有必要为赵国的祖先掩饰美化或者歌功颂德;
其二,赵盾的族弟赵穿弑杀晋国国君晋灵公,史官董狐明记“赵盾弑其君”,被孔子誉为“古之良史”[9],说明春秋时期的史官没有肆意篡改历史的恶习;
其三,赵盾的儿子赵朔自从公元前597晋楚邲之战之后就从历史上消失了,其时赵朔的年龄并不大,极有可能是遭到了某种变故而去世的;
其四,左传中说“赵婴通于赵庄姬”[10],后人一般理解为赵朔的妻子赵庄姬与其叔叔赵婴私通,导致赵婴被两个亲哥哥赵同、赵括流放于齐。首先,“通于赵庄姬”可以解释成“私通赵庄姬”,应该也可以解释成“与赵庄姬相善”;其次,赵婴在被流放之前对两个哥哥曾经说过“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11],赵婴年纪比赵同、赵括小,地位也比他们低,他会有什么能力能够保证高居卿位的栾氏“不作”呢? 另外,赵婴被流放后,赵庄姬没有马上采取报复措施,而是等到了三年后[6],这又是为了什么?
要想解释上述疑问,恐怕不能简单认为赵氏孤儿的故事是赵氏后人虚构而成,赵世家和晋世家记载的赵氏遭难过程可能都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也就是说,在短短十数年间,晋国赵氏发生了两次大的劫难,分别发生在晋景公3年之后不久和晋景公17年。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晋国赵衰与国君晋文公有很紧密的姻亲关系,是晋文公复国的大功臣,到了赵衰之子赵盾更是执掌晋国国政多年,赵氏大家族不可能只通过一场劫难而衰败。另外,赵世家和晋世家记录的赵氏两次遭难的过程可能并不互相矛盾,而是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赵氏这两场大劫难的原因甚至可以追溯到赵衰追随晋文公重耳流亡的年代,流亡到翟国后公子重耳和赵衰分别娶了姊妹两个,季隗和叔隗,叔隗生了赵盾。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成为著名的.春秋霸主之一-晋文公。文公为了报答赵衰,把自己的女儿姬氏嫁给赵衰,生了赵同、赵括、赵婴。古人重嫡庶之分,赵衰本应该将姬氏所生的儿子立为嫡子,但是姬氏却很有见识,她深知自己生的儿子年幼,难以支撑赵氏宗族,因此她不光要求赵衰迎回叔隗母子,并且劝赵衰将贤能的赵盾立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12]。这样,赵衰死后,赵盾继任为卿,同时成为赵氏宗主。赵盾感念姬氏的恩德,在晚年又将赵氏宗主的地位让给了姬氏的爱子赵括[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