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宫》看大型文献纪录片的创作手法(第2页)
本文共计221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总之,《故宫》动用了所有已知的影视创作手法,其内容选取和文本创作基本上代表了当时中国编导的创作能力与水平,也基本代表了中国文物收藏界的学术水准。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种创作手法,《故宫》还采用了相对常规的,如纯纪实、原生态、跟踪记录,口述历史、人物访谈等手法。
纪录片的真实本就是导演对人与社会中诸多事件进行观察、思考后,达到的一种相对真实,在这种真实中,必然反映了导演的观察视角,渗透着他对人物、事件的主观态度。而在《故宫》中,所叙说的典故都有史实可据,并非编导杜撰。因此这种创作手法是值得提倡的。
注释:
①王红叶.用电影的理念拍摄电视纪录片[J].电影评介.2006(11):49.
参考文献:
[1][美]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孙红云,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2]胡智锋,江逐浪.“真相”与“造像”――电视真实再现探秘[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4]王艳玲,石同欣.纪录片“真实再现”之理性辨析[J].当代传播, 2009(1).
[5]苑学成.大型纪录片《故宫》的声音设计[J].现代电视技术,2007(4).
[6]周兵.创新、实验、传承――纪录片《故宫》创作构想和反思[J].现代传播,20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