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音乐 > 正文

浅析元曲的语言特色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09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在这段对白中,人物言语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那样自然、贴切,没有丝毫加工的痕迹。

  元杂剧中的唱词讲求音韵,显得比较高雅,在演唱上,唱词则是由主人公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念白,念白与唱词分工是十分明确的。唱词由主人公一人独唱,这可说是元杂剧独有的特色。

  三、人物性格鲜明,角色语言个性化

  元曲在人物描绘上,十分重视语言的描写,语言描写个性鲜明,生动传神。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语言就十分突出,在剧中,崔莺莺作为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她重情重义,对爱钱忠贞执著,例如,在莺莺和张生的婚事定下来后,老夫人又提出张生考中状元方能成亲的条件,莺莺则这样劝张生“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简短的几句,莺莺渴求幸福,向往爱钱,鄙视功名的性格就跃然纸上。张生虽然渴望爱钱,但又过于软弱,经不起挫折,在莺莺赖简之后,他也说“此一念小生再不敢举……眼见休也”,在老夫人要他考状元时,他也说“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红娘作为崔、张二人爱情的信使,则具有聪明机智、能言善辩、语言泼辣的性格特点,例如,张生第一次见到红娘作自我介绍时,红娘以“得问的问,不得问的休胡说”抢白了他;在莺莺赖简之后,张生不知所措,红娘就责备他“没人处则会闲磕牙”;莺莺看到红娘带来的张生的.简帖,假意发怒,红娘立即指责她“不肯搜自己狂为,则待要觅别人破绽”。这些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传神,使人物形象丰满有特色。

  四、讲究音韵,押韵工整

  元曲作为一种韵文,是很讲究音韵的,其中的散曲是在宋、金时的 民谣俚歌的音乐基础上形成的,它分小令与套曲两种。一般来说,小令是单支曲子,用韵上要求一韵到底,例如,关汉卿的《南吕·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扬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在这首小令中,“绝”、“雪”、“也”为韵脚,全曲只有一支曲子,同押一韵,韵律整齐划一,情感抒发一气呵成,音韵与情感合二为一,相得益彰。

  当然,小令还应包括“带过曲”与“重头小令”,“带过曲”是三个以下的单支曲子的联合,“重头小令”则是由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的数支小令联合而成的。在用韵上,“带过曲”必须是同一宫调,并且音韵衔接,同押一韵。“重头小令”中的数支曲子,则可同押一韵,也可各押一韵。

  例如郑光祖的《双调·折桂令·梦中作》:

  “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唐。风入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这首曲词由两支小令联合而成,属双调,其中“茫”、“塘”、“唐”、“窗”、“妆”、“香”、“量”是韵脚,两支小令用韵工整,同押一韵。

  套曲在用韵上要求全套同押一韵,例如杜仁杰的《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包括《耍孩儿》、《六煞》、《五》、《四》、《三》、《二》、《一》、《尾》八支曲子,这八支曲子在用韵上同押一韵,十分工整。

  总之,元曲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与唐诗、宋词一样,在史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元曲在语言上体现的大众化、口语化的特点,与其形成的历史基础是分不开的,而音韵性和角色语言的性格化,则是元曲作为一种戏曲文学作品所必备的,以上分析也只是对元曲语言上的几个主要特色略作阐述。在创作上,元曲力求通俗平易,做到雅俗共赏,这也就为明、清戏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