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第2页)
本文共计469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先秦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关于儒家文化对中国科技是推动还是阻碍作用,这是科学史界和哲学史界历来争论的问题尚无定论。对于这个争论应该来源于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对于科技的研究,后来写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也许正因为这个著作出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对儒家文化与科学的关系的研究。在李约瑟的《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一书中作者认为儒家有两个方面根本矛盾的倾向,一方面,认为儒家集中注意于人与社会,而忽视其他方面,由此而阻碍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认为儒家重理性,由此而促进科学的发展。对于以上的观点,本人认为儒家文化虽对科技发展起了一点阻碍作用,但它的积极方面是大于消极方面的。
(一)先秦儒家文化重视教育从而促进科技的发展
与中国古代科技有关的课程有天文学、数学、医学、农学。而对于这些先秦儒家都没有反对。儒家的主要教育内容就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尊重知识以此来培养其道德素质,因此儒家文化可定位知识文化。所谓儒者,顾名思义是指读书人,就是指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以孔子为例不仅精通六艺而且多能“鄙事”,天文知识水平甚高,可以预测天气,周游列国,地理知识丰富可谓是样样懂、门门通。作为教育家孔子他第一办私人讲学堂,然后展开私人讲学之风,讲授的主要内容就是“六艺”,在学习的过程遇到的科技知识,不仅不反对而且还鼓励学生多学多问。对于“六艺”中的“数”实际上包括了古代的数学知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孔子反对樊迟学稼,对体力劳动的歧视也就是对农业的不关注,所以有的人就认为孔子是反对农业方面的科技。这种说法有点偏颇,其实孔子说这话的真实意思是要樊迟学习知识,学了知识多为国家做贡献,并不存在什么方面的偏见。对于农业的发展与人民的生存密切相关,孔子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的,这恰好也说明了孔子其实也是注重与农业相关的科技知识的研究。
(二)先秦儒文化中所具有的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柱
在儒家看来,人本精神的高扬,忧患境域的摆脱,道德素养的提升,无一能够离开人们投身现实、奋发进取的努力和作为。因此,儒家经典大多强调力行,儒家人物大多是力行主义者。孔子云:“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意思是说,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当有无穷责任、无穷事业,当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否则,贪图安逸,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是“士”的耻辱,就不配当一个知识分子。道德修养或道德实践即通过修身或自我改造以达其“内圣”目标;社会政治实践即通过事功或社会改造以达其“外王”目标。“内圣”有赖于“立德”,即注重人的自我身心修养以挺立道德人格;“外王”有赖于“立功”,即在社会上成就一番大事业以挺立政治人格。所以《大学》在强调“修身齐家”的同时,紧接着便讲“治国平天下”,认为这两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废,所以儒家反对空谈,反对坐而论道,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易传》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求人们去效仿天地运行的刚健风格,去直面现实,去改造自我和改造社会,而不畏任何艰难险阻;要求人们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奋发进取,依靠主体的力量,通过主体的实践,完善自我,改进社会。
科学思维、科研活动均以自然界的现象和变化规律作为研究对象。能否得以实现是受客观规律内在性、生产力水平及主观思维能力的限制,在科学活动实现的过程中总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同时科学是向前发展的,如果取得成绩就止步,没有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精神作为精神支柱,科学就会停滞不前。《周易・乾封・象传》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集中体现了这一精神。“自强不息”是天的德行,“厚德载物”是“地”的德行,即“一个人要想成为人实现人生价值达到人生目的,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国家。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备天下,就必须自幼年至壮年,由壮年到老年,都要不断向学,积极修持,进德修业”④。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而不厌,加我数年,五十以学,可以无大过矣。”这对于科研活动是很有帮助的。在科研活动中,必须按照质量关系规律扎扎实实地工作,“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处于逆境,都要‘一以贯之’、‘遵道而行’、‘不可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科研目的”。 总之科技的发展正是具备这些特有的儒家文化精神,才使的中国古代科技得以快速发展,以至在古代有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

